第15章二百企業職工圍堵縣委大院(2)(1 / 2)

對陳一久提出的方案,張世博並不認同。

張世博心裏有不同的意見,他認為,最可行的方案是按1:1.2的比例置換新房,超出部門按市場價的一半計算,因為省裏各改製企業的職工安置房大多是按這個置換比例、這個計價。據張世博私下調查,自行廠下崗職工基本上能接受他的方案,而按石麗花的1:1.3的方案,因在全市都沒有先例,利永友肯定不同意,不具操作性;而陳一久的1:1.1的置換方案明顯是站在開發商一邊,下崗職工們也肯定不同意,說開發商無利可圖純屬是騙三歲小孩,光地皮就賺了兩三千萬元。然而,張世博最終沒有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因為他怕說出來會得罪人。看到書記、縣長二人意見不一,其他常委在發言中也含糊其詞,語氣如同南瓜地裏種豆角兒——繞過來扯過去,各自說了一通說了也白說、白說也要說的話,開會最終沒能形成統一意見。

拖來拖去,沒想到今天下崗職工居然堵住了縣政府門口,進出縣政府的車輛全部被堵,來訪者與圍觀群眾加起來近400人,影響太壞了,要是有人拍出照片發上網,古郡縣一定會成為“網紅”。

張世博走向喧鬧的人群,這時在現場接訪的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章龍與縣聯席辦主任張宣朝正反複做來訪群眾的思想工作,屢勸無效。章龍現年41歲,或許是操勞過度的原因,他臉色灰暗,在陰天可以與周圍的天色相同,仿如穿上隱身衣,或者鍍上一層保護色。張宣朝身高有一米八,卻很瘦,像一根細長的竹杆,仿佛他身上的肉全被掏去拉高身體了。張宣朝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喉嚨裏有一個大核,隨著他講話的節奏,這喉核時升時降,講話停止時,這核又隱藏起來,教人像看變戲法一般,令人油然想起生吞老鼠的蛇。

群眾多數不認得章龍,大部分人卻認得張宣朝,然而由於張宣朝曾經自泄口風,群眾對他很反感。張宣朝從事接訪工作已有十來年,做群眾思想工作經驗豐富,口惹懸河,待人接物熱情,本來深得前來表達訴求的群眾的擁護,也曾獲得先進工作者稱號。不料張宣朝卻被酒壞了形象,一次在與酒肉朋友飲酒時,有人向張宣朝請教工作經驗,已飲得半醉的他如癟嘴吹笛子——走漏了風聲:“我做的工作,說難不難,說容易不容易,像我,就是靠掌握三個字,工作做起來輕鬆舒服,這三個字就是‘分’、‘拖’、‘哄’。”接著解釋,“分”就是把相關來訪群眾的訴求分流到各相關單位處理就算了事,可算是“各穀入各倉,各妻入各房”;“拖”就是對難以處理或根本處理不了的來訪問題拖而不理,拖到對方像一個麵對日益低迷股市的股民,信心一點點被磨掉,最後不得不息訪;“哄”字就是寫空頭支票,每一次都對群眾許諾幾時能辦好——實際上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口惠而實不至,隻求哄走群眾。“道可道,非常道。”張宣朝把自己探索出來的“三字經”的秘密說穿,傳到縣長陳一久那裏,陳一久把他訓斥了一通,說飯可以亂吃,話不得亂講,你對社會上的人說的話如閻王爺貼告示——鬼話連篇,嚴重影響到縣裏和自己的形象!張宣朝悔不當初。

自從張宣朝說漏了嘴,群眾有了訴求,都想方設法繞過張宣朝和他的單位,直接找縣委、縣政府去,弄得接訪工作很被動,他沒少被縣領導批評,沒想到一不小心說錯了話,帶來的後果如同南瓜葉揩屁股——兩麵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