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三請》是我的第二篇小說,此前還有一篇《比武小紀》。

《三請》中天寧子長途跋涉把文天華逼到京師安王府的情節突兀,且有點不合情理;安王妃的思想變化似乎牽強;刻畫楊大鵬的勇敢基本與魯莽等同,小說寫成這個樣子並不成功。《三請》和《比武小紀》一樣都是習作性質的文字:情節簡單,內容簡單,感情簡單,內涵也簡單。但就是這樣幼稚的文字,我也前後數稿,花了五六年的時間。兩部小說的寫作在時間上基本是同步的,《三請》稍微集中一點。

大部頭的構思自然也有,但我現在對人生的感悟還淺,文學底子又不厚實,駕馭宏大場麵,塑造眾多人物,描寫複雜關係,體念社會人生是我力所不能及的事--假以時日或許可以辦到,現在卻肯定不行:寫《三請》這樣的小東西還要花費這麼多的力氣,怎麼還敢奢望寫大部頭?

金庸先生似乎有些武斷地認為,武俠小說創作絕無前途。如果看看現在的武俠小說創作,就知道這話並不是危言聳聽。構思簡單、文筆粗冗、人生觀念淺薄、絕無時代的影子,這就是現在的武俠小說創作。作家們的創作態度也不夠嚴謹,粗製濫造勉強成篇騙點稿費花者居多。即使是鼎盛時期的武俠小說名家,近幾年也少有力作問世--他們大都忙著出專集全集精品集賺錢去了,這就是現在的武俠文壇。這其實是吃武俠小說鼎盛時期創下的老本,是殺雞取卵,愚不可及。

武俠小說情節誇張,富傳奇性、娛樂性。這使得作者不必下太大功夫就可以吸引讀者,恐怕影響了部分作者創作心力的投入;而表麵的趣味又往往使人們不易體會到作者賦予小說的文化品味、社會內涵。所以,武俠小說創作看似極易,實際也和其他創作一樣,想出佳作,都必須要花費大量心血,投機取巧、避重就輕或可得寵於一時,但絕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作為武俠小說作家,我們隻能是汲取文學營養,體驗社會人生,用有趣的筆調,竭力向讀者展示一個娛樂性強、有品味的人文世界。其中娛樂是基礎,品味是關鍵。

隻要社會有不公平,有高節奏下的緊迫感,武俠小說之類的精神快餐就有廣泛的生存基礎,武俠小說創作也就仍大有可為。不過,如果武俠小說創作一直像現在這樣胡鬧,要不了多久,讀者就會拋棄我們,另尋新歡去了--精神快餐作坊並不是隻有我們一家。

2001年3月.14日於津華

2002年1月11日修改於北津華

2003.5.16於夏津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