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直平
為教者,非博學無能勝其任。矧醫教,乃醫醫之教也。語曰:“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而教之所病病知窮。蓋中醫淵源流長,上自軒歧,下迄仲景,曆代名醫輩出。論著之廣,汗牛充棟;醫理之奧,非深研難明。苟非博覽群書、精通道藝者焉為人師?更非不學經書、不通字義、妄自矜誇、欺世盜譽輩所能為。古往今來誠如斯言。
吾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故學不可以已也。青出於蘭而勝於蘭。是故木直中繩,其曲中規。木受繩而直,金就礪則利。吾人應博學而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蓋聞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學也。吾固不敏,素尚不恥從而問也。溯自1945年夏,懸壺故裏,問疾診病,以謀生計而已。雖有立言立行之誌,良醫良相之願,弗之能也。
張垣解放,投身革命,聆黨之教育,方悟業醫精難。從醫有年,兢兢業業,非敢一日虛廢。十年動亂,曆經坎坷,不堪回首。落實政策,方得醫專任教,何幸如也。宿誌竟獲夙願。
蓋古之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既為師而不專攻術業,能勝其任者未之聞也。鑒於斯,凡任教者莫不孜孜攻讀,究醫理之秘,考教育之論,敏於學而不恥於問,恒兀兀以窮年,方識教之與學何其密切。且夫醫教之師也,必精於醫而更兼達於教。然教育學科自當從師而學。恒求教育理論,遵循教學原則,履行教學計劃,詳究教學大綱,倍悉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的,考究教學方法。參閱名著擇善而從以匡不逮。由博返約以教後來。然則學生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學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矣。老朽不才,宿誌足矣。
運用比較搞好教學
於滄江
比較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共同屬性和不同特點,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這是一種重要的認識方法。可以說人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在比較中進行的,如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大”也就無所謂“小”,隻有通過對比才能有所了解,無怪乎有人說:“沒有比較就沒有認識。”
在中醫診斷課教學中合理運用比較,指出各種證候間的共性和差異,並說明其道理,也是啟發式教學的一種,可加深學生對各種證候的準確理解和牢固記憶。如在講解心與小腸病辨證時,證候共有十種之多,若不加聯係地單一講解,則很容易混淆,也不易記住。但如果根據這十種證候的內在聯係劃分為五組,在授課時加以比較,指出各證候間的共性和個性,並闡明所以有此相同和區別的道理,則學生就易於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如指出心氣虛與心陽虛都有心悸、氣短等心氣不足的共同主證,但心陽虛則更因氣虛失煦而出現畏寒肢冷,是前者的進一步發展;心血虛與心陰虛都有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等心血不足、心神失養的共性症狀,但心陰虛則更因陰虛生熱而出現潮熱盜汗,亦較前者為重;心氣鬱滯與心血瘀阻同屬胸痹範疇,具有心胸憋悶疼痛的共性主證,但前者偏於氣滯,故有抑鬱易怒、脘悶腹脹等氣鬱表現,而後者偏於血瘀,可見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等血瘀症狀;痰迷心竅與痰火擾心都屬心神失常,以精神錯亂為主要表現,但前者屬陰證,以癡呆喜靜為特點,而後者屬陽證,以狂躁妄動為特征;心火亢盛與小腸實熱都有心煩失眠、舌生瘡、舌紅脈數等心火偏旺的表現,但前者以心火內擾心神的神誌改變為主證,而後者則以心火下移小腸所致的小便短赤灼痛、甚則尿血為主要表現。通過對比,既可使學生掌握各證候的內在聯係,又可認識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還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有這些共性和差別,抓住證候的本質,達到理性認識,同時也可避免混淆,加深記憶。所以,在教學中合理運用比較一法,對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