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肺與脾胃(1 / 3)

“溫藥和之”與臨床

範國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為仲景治療痰飲病之大法。餘以仲師之訓,結合臨床,略陳小議。

痰飲病總由陽虛陰盛,氣機失調,水津停聚於局部而成。總屬陽微陰盛、本虛標實之疾。治以本法之核心,即是“溫”與“和”二字。所謂溫者,即以溫化為主,言其溫通氣機為先;所謂“和”者,即和其不平為要。合而言之,其義有三:一是,溫能助陽,以勝陰邪。即《臨證指南》“驅陰邪以複陽”之理。陽通則氣機得暢,三焦得通,水津循環無滯而病愈;二是以溫運為主,然又不能過於剛燥,因剛燥亦能傷正;三是本病雖屬本虛,但又謂標實之患,故不能一味溫補,若補之太過則閉邪,因而必以行消開導為宜。其所以言“和之”而不談“補之”,即調和之謂。係和其陰陽,和其虛實,和其標本,總謂調和氣機,以複水津代謝之平衡。臨床上即以溫腎健脾以治本,化飲利水以治標。內飲治腎以金匱腎氣丸、真武湯主之;外飲治脾以苓桂術甘湯治之。是為古今之常法。餘以越鞠湯調節氣機,繼以苓桂術甘湯善其後治療溢飲病,效果顯著。

曾治一樸性女患者,42歲,近五年來四肢浮腫,午後尤甚,顏麵虛浮,煩躁易怒,時輕時重,幾經多家醫院求治,診斷明確,效果不佳。於1984年5月至餘診。即給服越鞠湯四劑,病愈大半,遂以苓桂術甘湯六劑收功。前者以調氣機為先,氣順血暢百病皆愈;遂以溫通健脾和中之苓桂術甘湯增強氣化之力,患者氣機通暢,髒腑、氣血、陰陽和協而病痊愈。

椒目瓜蔞湯治愈“懸飲”小議

陳義珊

飲證是體內水液停積、不得輸化的一種疾病。餘曾治一患者,十多天前,咳嗽氣短,咳嗽時牽引胸脅疼痛,稍一活動,氣短而喘,口幹但不欲飲。舌苔薄,略黃,脈象沉細而數。據其咳嗽,胸脅痛,氣短咳唾引痛,口幹不多飲,隻能側臥,此為胸肺氣機不暢,水飲停積於胸脅之懸飲證。以椒目瓜蔞湯加減治療。餘認為,治療飲證要從肺、脾、腎入手。治肺是導水必自高源,治脾是“築以防堤”,治腎是“水歸其壑”。對於水飲結積久者,還要兼用消飲破痰之劑攻之。前人曾有“治飲之法,順氣為先,分導次之,氣順則津液流通,痰飲運下,自小便而出”的說法,又有“其結而未成堅癖,則兼以消痰破飲之劑攻之”的原則。該患者,水飲積於左胸脅,雖未成堅癖,但積有大量的水飲,故應在順氣、分導的基礎上,以消除水飲為當務之急。因而筆者選用《醫醇義》中的椒目瓜蔞湯,方中川椒目、瓜蔞、葶藶子、桑白皮逐水消飲;杏仁、枳殼順氣降逆;茯苓、冬瓜皮利濕健脾;又以澤瀉、豬苓、車前子導水下行。另加桂枝溫陽化氣,使患者小便明顯增多。本例治療采用“導水必自高源”的原則,從治肺、順氣、消痰入手,結合利水治腎、化濕治脾,故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扶正法治結核

李允昌

肺結核屬虛勞範疇,吾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常以滋陰補肺或益氣補脾之法治療,每每取得良好效果。其主要作用是通過補益氣血,調理陰陽而達到扶助正氣、抗病達邪之功。醫家認為,正氣和邪氣是決定疾病發生、發展的基本因素。如果正氣充沛,機體抗病能力增強,就會阻止或控製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如果正氣不足,邪氣過盛,疾病就會發展和惡化。所以我在臨床治療肺結核病時,常以扶正以達邪之方法。

餘曾遇一肺結核患者,病達15年之久,由於日久正虛,雖經多次抗癆治療,而無明顯效果,故改用中藥治療。

病人體質消瘦,麵色恍白,神倦乏力,語聲怯弱,胃脘脹悶,食欲低下,咳痰呈白沫狀,尿頻便溏,午後低燒,舌質胖,舌邊有齒齦,脈象虛數無力。

證係肺病日久,耗傷中氣,脾虛失於運化,以致體質虛衰。治宜補氣健脾,運化中州。擬補中益氣湯:黃芪30克黨參20克白術15克陳皮15克當歸15克山藥2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生薑3片紅棗5枚。用本方調治兩個月,患者諸症悉除,並且精神狀態、體質狀態均有明顯好轉,體重增加5公斤。經防癆科鑒定,肺部體征竟有明顯改善。

本方用補中益氣湯化裁,意在“補土生金”,扶正固本。其理論根據是使用具有補益強壯作用的方藥,可以改善人體髒腑的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力,從而達到戰勝疾病、恢複健康的目的。中醫髒腑學說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五髒六腑皆秉氣於脾胃,全身營養精微皆由脾胃生化而來,脾胃虛衰,則生化無源。因此,當病程日久,正氣消耗,或體質虛弱,正氣不足時,常因無力抵抗病邪而導致病勢纏綿,日趨惡化。所以,臨床治病,不僅要注意攻逐邪氣,而且要重視扶助正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掌握正、邪矛盾雙方的變化趨勢,辨明正、邪矛盾雙方的主要方麵,實為辨證論治之精要。

肺陰虛治驗

王增濟

一男性患者公某,自言六年前,夏季勞作,身受烈日暴曬,大汗出,以後漸漸出現周身皮膚灼熱,背部尤甚,猶如沸水燙傷一般。經常麵紅、身熱。思之,肺主皮毛,背為肺所主,上證為肺熱也。又思其病程已久,久病多虛,遂問其灼熱感何時為甚?答曰午後、晚上重。值此,上證為肺陰虛而生內熱明矣。證之有慢性咽炎而經常咽幹、舌苔薄黃、脈沉細,此肺陰虛無疑。望之舌淡紅有齒痕,還有腹脹,此證兼脾虛氣滯。治當養陰清肺,兼以健脾理氣,方用玄麥甘桔湯加味:玄參15克麥冬20克桔梗15克山豆根15克陳皮10克白術15克水煎服。

患者因煎藥不便,用開水浸漬上藥,進二劑,有小效。後用水煎服二劑,肺陰虛證即愈。

該患者皮膚灼熱,六年未愈,實屬罕見。何能治愈此疾?憑辨證施治,所用玄麥甘桔湯(玄參、麥冬、桔梗、甘草),係《傷寒論》桔梗湯加味而成。此方藥簡效宏,善治肺陰虛諸證,曆驗不爽。如白求恩醫大一學生,在勞動中於機器轟響環境中,與距他50米左右的另一學生高喊對話,而致音啞、喉癢、咽痛。餘診為肺燥(西醫診為喉炎,聲帶充血,結節),投玄麥甘桔湯加公英、連翹,四劑即愈。可見對此方不可小視。

苦於痛樂於食

徐級三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不能食,體不能健。我治一患者馮某,胃痛已有七、八年之久,平時自覺胃脘脹悶不舒,食欲不振,每遇寒涼則胃疼頻作,心情不舒時痛楚難忍,形體消瘦,精神苦悶。時值1978年春,胃痛又加重。這次複發,食不能進,食下即痛。痛甚嘔吐,臥床不起,雙手捧胸,呻吟不已,當即收入院。檢查便潛血,鋇餐透視1.9×1.9厘米大小的潰瘍麵,曾去醫大進行會診,亦診為胃潰瘍,動員本人行手術治療,家人恐於手術而轉中醫科求治。

查其麵色萎黃,形容憔悴,舌苔微黃少潤,呼吸急促,大便色黑,其脈弦數有力。我診為肝鬱氣滯,鬱久化熱證,隨擬處方:公英50克雙花100克甘草25克竹茹15克陳皮20克。服至十餘劑,不僅胃痛明顯減輕,嘔吐亦止,並能進食。後又按原方加加減,繼服十餘劑,便潛血消失,疼痛已止。以補中益氣湯、香砂養胃湯調理善後。以後再經胃鏡複查時,潰瘍麵消失。

八年來未上班,現又重新工作,隨訪時亦未複發。本病雖然平時有遇冷時則疼痛加重的趨勢,世人皆以溫經止疼為法隻見其寒,不見其鬱。時值春天,胃氣壅滯,脾運艱難,胃氣鬱久,七情之火內蘊,胃火上炎,吐不能食,急當清熱止疼,倍用甘草,甘緩調中而止疼;陳皮、竹茹清熱和胃止嘔。藥雖平凡,其效不凡。雖屬清胃熱,但未必皆用芩連之輩,我尊此法,每獲良效。

升陷須助真氣

孫潤齋

“陷者舉之”,醫之大法也。陷者,氣虛下陷者是也;舉之乃其治法。東垣一生,注重脾胃,責氣虛下陷者指中氣,製補中益氣湯以奠升陷方之基。近人張氏錫純對氣陷者,闡述為大氣下陷,定升陷四方,治法更臻完備,足為臨證借鑒。然病有常變,效無死方,臨證多有陷者舉之不應,乃醫者棄本求末所誤。不知一身之氣,皆發源於腎。腎間動氣,自下而上,達於周身,激發推動,諸氣由生。至於中州所化水穀精氣,乃培補而已。今氣陷之不應,非參、術、芪助氣不足,實為腎氣式微,鼓動無力所致,故需加補腎之品,可奏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