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治療多眠失眠症(1 / 3)

嗜睡重症獲捷效

王乃一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是仲景大師留給後人為醫者之座右銘。以餘多年之臨床體驗,讀《內經》、《難經》及仲景書固然十分重要,但中醫藥學之發展,淵遠流長,每個時代皆有著名醫家,其學術思想,常標誌著我國醫學不同時代的特色,所以經書要讀,雜書也要讀,就連經史子集中,也往往有關於醫學之內容者,均可引為借鑒,啟人思路。人初學醫時,固然要刻苦讀書,臨診以後亦不可稍怠,方能使知識日臻豐富,臨證不惑,所謂“業精於勤”是也。

吾臨床之餘,常泛讀瀏覽雜書,遇有奇聞異說,喜留心摘錄,以供實踐。譬如麻黃,用於治嗜睡症者,為一例也。麻黃,為辛溫解表之要藥,醫皆知之,然而餘曾用以配伍補中益氣湯,治療嗜睡重症而獲捷效。

曾治一婦人宋某。其患嗜睡症,精神不振,頭昏乏力,大便不實,嗜睡欲臥,已有年餘,近半年來,病情加重,隨處可睡,常常就餐時睡著,將飯碗墜地打破,苦悶異常,前來就醫。

古人雲:“氣足者不思食,神足者不思睡”。本例為中氣不足,清陽不升,精明之府失於清陽之榮,故嗜睡欲眠也。宜補中益氣以升清陽之法,彼時,忽憶著名醫藥學家葉橘泉氏所著《中國藥物學》一書中,曾提到麻黃“對大腦、中腦及延腦,有興奮作用”,有所啟示,便據此以少量麻黃(2克)伍於補中益氣湯中。僅五劑,患者年餘之頑疾竟霍然而愈。蓋麻黃升發,能鼓舞陽氣上行,以助清陽上榮於精明之府。

回顧此例,若僅用補中益氣湯不用麻黃,方證亦屬合拍,但恐不能效捷如此。可見方藥配伍精巧,將有事半功倍之效。然巧之由來,非朝夕可得,須平日研讀,廣於泛獵,要兼收並蓄,細大不捐,方可積少成多,見廣識遠。所舉是例,實不足言,惟借之以述其意也。

下瘀血法治不寐證

張淑賢

不寐是多發病、常見病,治療方法很多,大都以補虛為主,其次是采用化痰等方法。不過,我認為下瘀血法是一個不可少的好方法。不寐患者如果舌、脈、證沒有任何虛象,而且用調補心脾、滋陰降火、益氣安神、和胃化痰諸法無效的,用下瘀血法有時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鑒於仲景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治“如狂”和“發狂”;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湯治“夜不安”,我在臨床上遇到實證不寐兼驚悸病人,常用下瘀血劑,收到了好的療效。

曾治一老嫗。有十餘年的失眠史,但每夜還能睡上三至四小時。因精神受到巨大創傷,失眠加重,最近幾天幾乎徹夜不眠,有時剛合目即驚醒,稍有一點刺激就驚悸不安。即使服五至六片安眠藥也不能入睡。心煩,有時頭刺痛,麵色暗淡無華,舌質暗略紫、苔薄,脈弦。

此人雖然長年睡眠不好,但舌、脈、證毫無虛的表現,相反的卻有瘀血表現,投以桃核承氣湯下瘀血。藥用:桃仁15克大黃15克芒硝20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服藥後夜間排稀便二次,排便後就能迷迷糊糊入睡,盡管有響動時仍然驚醒,但患者還是很滿意的。又服原方三劑,患者每夜能睡三至五小時,後進一步好轉。

菖龍茶治療多眠

張啟明

1972年仲秋,經友人介紹一劉姓男患者,自述於1968年因腦外傷,記憶力減退,經常頭暈、多眠,整天昏昏欲睡,嚴重時邊走路邊睡。至今已四載,經多方治療無顯效,求治於予。該患者舌苔厚膩,脈沉濡。根據濕邪困脾,清竅受蒙之理論,以健脾利濕開竅法治療一月餘,無顯效。又據其有外傷病史,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仍無顯效。在束手無策之際,偶憶起龍葵有“解勞少睡”之功,便處以龍葵一兩、少佐石菖浦三錢煎湯治療。經治療一周顯效,後囑其煎湯代茶,渴即飲之,一月後感覺頭暈大減,睡眠減少。又繼服兩月,諸症消失如常人。後每遇多眠症,用此方治療,多獲顯效。

此多眠症關乎心、脾兩經,心主神明,脾主運化水濕,濕不化而生熱,濕熱熏蒙清竅,遂致多眠。此症雖有外傷史,但與瘀血無關。石菖蒲辛溫可開竅化痰,是通利心脾之要藥,有提神通竅之功。龍葵味苦甘寒,有解毒利水之力。故兩藥合用能治濕熱蒙閉清竅之多眠症。但需注意因龍葵有小毒,用量不宜過大。

誰之過

王增濟

王某,現年35年。查其證,脅下竄痛、善太息、頭暈脹、目脹痛、耳癢且悶、脈弦,此肝鬱氣滯、鬱久化熱使然;汗多、舌有齒痕、脈來無力,此脾氣虛之征;心悸、五心煩熱、多飲善饑、舌紅苔薄黃,此陰血不足、虛熱內生之故。總為肝經鬱熱、心脾兩虛之證,以逍遙散加減治之。方用香附30克、川楝25克、枯草25克、薄荷10克、膽草15克,以舒肝清熱;黃芪25克、茯苓25克、甘草10克,以健脾益氣;當歸15克、白芍25克、白薇35克、竹葉10克,以滋陰養血、清心除煩;生石膏40克,以清肺胃之熱,治多飲善饑之症。

然患者初服後,繞臍痛,痛甚汗出,呃逆、矢氣後痛減,腹瀉頻頻,一晝夜不休。此辨證不確?用藥不當?寒涼太過?檢視藥證,再三思之,所疑皆非。患者飲食生冷?鬱怒所致?答之亦非。如此反應,何故?據證辨之,藥後係寒凝氣滯之證。遂問其腹部涼否?答:涼。追問如何煎藥?答:兩劑藥均放入藥鍋中,後發現有誤,便揀出一劑,而碎末未揀出。值此明矣!石膏、膽草、白薇均為碎末,如是第一劑藥中豈不是石膏80克、膽草30克、白薇70克?照方中用量均增加一倍矣!如此寒涼,又本有氣滯,怎能不出現劇烈反應?後用溫中理氣法調理而安。

辨證施治固然重要,然治病的哪一個環節也不能忽視。如何煎藥,怎可不知?醫乃仁術,直係於人,豈可苟於一絲?望君慎之,戒之。

燮理陰陽療失眠

段英廉

失眠又叫不寐,其成因多與神誌不安有關。張景嶽說:“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內經》則謂衛陽入陰則寐,陽出則寤。神為心主之官,失眠症多由心氣的變化影響了陽氣入陰而成。個人根據上述道理,在臨床中常運用以下幾個方劑,頗為有效。

開通鬱閉,益氣養陰方:黨參10克半夏10克白芍8克甘草8克遠誌10克黑元參15克棗仁25克夜交滕10克大生地35克切片砂仁10克枸杞果40克,水煎服。此方是通用方,適用於各種失眠證。如有痰火者加膽南星、知母。

養陰益氣,降逆安神方:黨參10克半夏10克白芍8克生地25克切片砂仁8克枸杞果30克甘草8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黑元參10克知母10克薄荷10克棗仁20克夜交藤10克,水煎服。本方治氣陰兩虛,症見氣短、心煩、心悸之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