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是變了,可我們也好不到哪兒去
樂事
作者:公元1874
頂在娛樂八卦新聞熱火朝天的風口浪尖,汪峰發行了他的新專輯《生來彷徨》。音樂和音樂人的八卦拉扯到一起,是個挺無奈的事。熟悉汪峰音樂的人都知道,這兩年他一直做著非常反市場、反常規甚至反商業的行為,上一張《生無所求》,兩張CD,25首歌,這次《生來彷徨》還是雙CD,19首歌。假如真的要維持曝光率,把這幾十首歌拿來半年出一張EP,然後再出精選集,再出remix版不就好了麼?保管隔三差五就能“上頭條”。內地有多少歌手是不停出單曲、多少年都不見專輯、靠幾首口水歌唱足十年?倒是汪峰,這個一直被某些人所鄙視的歌手,一直在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做著新唱片,用新的音樂來給喜歡聽他歌的樂迷。
至於說汪峰的歌曲裏虛無縹緲、心靈雞湯一樣的字眼太多,甚至還有好事者把這些詞都列出來,形成表格,可以自己組合填詞,這種娛樂一下的東西拿來作為謾罵汪峰的依據,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早在5年前就有“宋詞生成器”這樣的軟件出現,編輯者把所有宋詞錄入,按照形容詞、名詞、情緒等分門別類,也可以自己生成,那你因此就能說蘇東坡的詞也是空洞無意義的?藝術這門事情,拿數理化去生搬硬套,娛樂一下可以,非要當真,就沒意思了。蘇東坡能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汪峰同樣也有“我將在今夜的雨中睡去,伴著國產壓路機的聲響,伴著傷口迸裂的巨響”這樣振聾發聵的歌詞。這些充滿了思索、記錄一個時代傷痛的語句,在汪峰的音樂裏一直存在,隻是那些以為汪峰隻會唱《我愛你中國》的人不知道罷了。那些調侃的人本來就不知道汪峰究竟唱過些什麼,但如果真是一個尊重音樂的人,其實音樂也會尊重你。
從鮑家街43號的日子,到如今中國好聲音的導師,汪峰變了嗎?當然變了。20年了,他怎麼可能不變,你不也一樣變了嗎?誰為了生活不變?當年那個喝著可樂、看著CCTV的李建國,如今想必也已人到中年,吃著鹵煮炒肝喝著豆汁啃著油條逛著地安門菜市,穿梭在麵目全非的鼓樓根兒小胡同裏繼續為生計奔波,偶爾在陌生的二環路上發著呆。時光真的過得太快了,《生無所求》裏那20多首歌都過去兩年了,我還沒學會一半;如今,汪峰又用“生”字開題,出了新專輯《生來彷徨》。
1997年第一張專輯《鮑家街43號》裏,最吸引人的自然是《晚安北京》。那時候還以樂隊形象亮相的汪峰,歌詞裏充滿了壓抑與陰沉;十多年後的汪峰,在《生來彷徨》裏讓人最大的感受是——變得陽光了。從晚安北京變成了早安中國,這樣的變化,肯定會讓一些人覺得不爽——你媽的玩搖滾樂怎麼能陽光呢?怎麼能不去控訴黑暗呢?怎麼能不批判社會呢?這些人早就忘記了,披頭士當年給搖滾樂下的定義是:愛與和平。倒是在這個年代,許多自稱的搖滾歌手還在利用揭批社會黑暗的“公知”身份招搖過市時,汪峰卻依舊在每張專輯裏實行著從第一張就貫徹的——愛與和平的音樂理念。
《生來彷徨》裏還是這種陽光搖滾的風格,同名主打歌裏,汪峰還在用“朋友啊,這生活會把你的心傷爛”的語句,以和聽眾拉家常的方式去談心,再用“再也別像個傻瓜一樣地哭了”去鼓勵你振作;再到《城市之光》裏,“人們從不掩飾不安的渴望,購買著生命中璀璨的荒涼;虛空的霓虹和超載的欲望,填滿了聖徒般卑微的胸膛”的歌詞,也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李建國》裏對芸芸眾生麻木不仁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隻是,如今人到中年的汪峰,少了點憤怒,多了點光,所以,李建國也看到了耀眼的“城市之光”。變了嗎?是變了,可我覺得,這種改變,變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