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海子”演繹音畫詩劇《麵朝大海》
樂事
作者:趙靜
繼獨幕詩樂劇《不死的海子》之後,“海子三部曲”的第二部《麵朝大海》正在緊張排練,1月5日將登陸國家大劇院。日前,記者來到《麵朝大海》排練場探班。
該劇導演、編劇兼作曲屈軼2006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2008年獲得英國布裏斯托大學音樂學院電視電影音樂製作碩士學位,留學回國後,屈軼組建了珊珊工作室,並逐漸形成了“新視聽”藝術這一創作體係,即舞台上的一切其他的呈現效果都為音樂服務。屈軼介紹,她著意將《麵朝大海》打造成一部立體化、多元化的“閱讀詩歌”。
海子的詩為魂,“新視聽”呈現
屈軼說,用靈魂和意念創作出的《麵朝大海》,將劇情濃縮到一行行肆無忌憚的詩歌裏,以全新、時尚的方式,融合音樂、舞蹈、話劇、吉他彈唱、鋼琴伴奏、裝置、多媒體等,“新視聽”呈現,最後在海子的詩歌中滌蕩飄揚,是非常獨特大膽的音畫詩劇模式。
記者現場看到,該劇對海子的詩歌進行了立體化的生動解讀,加之以詩歌音樂、舞蹈化的創作,使這出劇的內容更添神秘色彩,異於傳統舞台劇的編排,歌手張鐵極富特點的溫暖嗓音演繹,伴奏的吉他時隱時現,閉目聆聽,眼前會呈現出各種神奇綺麗的畫麵,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欣賞藝術的角度和審美方式——有一種音樂是用來觀賞的,有一種舞台是用來聆聽的。在屈軼的舞台上,詩歌不再是已經漸漸遠去的事物了,它被以一種綜合藝術的方式呈現——可吟、可歌、可舞、可演。讓詩歌的意境和人們的心靈產生共振,才能讓《麵朝大海春暖花開》中的愛與祝福傳播得更深、更久、更遠。
這也是海子一生的態度:“我期望著理解與交流……對寬容我的我回報以寬容,對伸出手臂的我同樣伸出手臂。因為對話是人性最美好的姿勢。”
導演屈軼的2014詩劇夢想
屈軼說,《麵朝大海》將在1月5日在國家大劇院的舞台上演出。這也是海子所希望看到的。
作為80後的女導演,屈軼兼具純情細膩和果敢才情,這種雙重個性使她在詮釋海子這個戲的時候傳遞出一種混雜著詩意與掙紮、溫情與憂傷的文藝氣質。
屈軼介紹,五位演員陳政陽、佟子恒、鍾姝、褚正亮、孫顥源都很年輕,但卻已經是舞台上的“老”演員了。無論導演、舞台技術還是演員,這個劇本的難度都遠遠大於他們之前參與的創作,極具挑戰性。幸運的是,一群藝術家朋友在一起“共患難”,所有參與本劇的人都為戲的最終呈現做出了貢獻。
屈軼說,做這樣的音畫詩劇,往往需要在演員、導演、舞台技術互相磨合後,才能摸索出最終呈現的走向。排練是一個勞心勞力的艱難過程,好在這些演員素質很好,能力很強,都有紮實的功底,站在舞台上,他們的光彩無疑證明了他們的成功。
“三個海子”一部充滿理想的作品
屈軼在創作《麵朝大海》的過程中,除了對海子詩歌的偏愛,便是對海子的好奇。他究竟是個怎樣的男人?這個小個子的家夥,他的魅力究竟是在哪裏?海子的形象在腦海裏越來越清晰:一個質樸的、自由的、有生命力海子。
導演屈軼介紹,原來的版本都是出現兩個海子,一個是精神上的,一個是真實生活中的。但這次在大劇院的舞台上出現了三個海子,一個是“超我”的來自天堂的海子,一個是來自生活中的海子,還有一個是舞者海子。其中,三個海子在不斷地相遇,不斷地產生衝突,不斷地融合。“最終我們要表現的不僅僅是海子的詩歌,還有海子的精神,那種有夢想、追逐夢想、堅持不懈的精神。”
劇中的劇情和海子的情感經曆有很小一部分的重合,而且即便是重合也是一種藝術化處理後的重合,更多的情節線索、解構是服務於導演女性主義創作主線的——女人如何幫助男人成長。揭開神秘的麵紗,我們看到的是不為人知的內心的掙紮。
屈軼講述,這樣就有了即將於1月5日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看到的《麵朝大海》,一個詩歌上的天才,一個生活中的海子,一個一生都在信仰和情感之間掙紮的男人,一個充滿戲劇人格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