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縣既下,董卓初步階段的計劃也算是成功了大半,而且隨著鄴縣的陷落,等到消息傳開之後,對整個冀州袁紹軍的打擊絕對是致命的,不過眼下卻還不是董卓鬆口氣的時候,別的不說,起碼現在袁熙、高幹等人正下落不明,而且看著幾乎成了空宅的袁家府邸,不用想也知道,裏麵袁氏的重要人物絕對都已經不在了。
幾道命令相繼下達,剛剛才趕赴過來的眾將頓時再又動了起來,有人開始接手城防,有人繼續清剿城中的袁紹餘孽,有人則出麵維護鄴縣治安,一時間鄴縣城中熱鬧非凡,不過同樣是一個時間,此時的張遼卻是碰到了他統兵以來,最為凶險的戰事。
自臨漳之後,其中少部分一萬五千人轉道北上,張遼則統率著餘下的兩萬五千人直奔斥丘,雖然此時董卓出兵的消息已經在邯鄲周邊傳了開,不過之前高幹調兵入鄴縣的動作,卻是使得魏郡之中的大部分地方都處於一種沒有士卒防守的境地,斥丘雖屬鄴縣重鎮,卻也沒能逃過這個命運,大軍兵鋒之下,張遼幾乎就沒有費什麼心思就將其攻占而下。
所謂勝者驕,自大軍進入冀州之後,董卓這邊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一切行動計劃都毫無阻礙的直接成功,在董卓手下的時候還好一點,而當他們脫出了董卓的視線,又在接連的勝利之後,內心之中對袁紹這邊的守卒頓時開始變得不屑起來,在之後去往館陶的時候,原本該是悄悄進兵偷襲而動的他們竟然就大搖大擺的行走在道路上。
也難怪張遼大意,畢竟如今的他還遠不如後世曆史上成名之時要穩重,年輕氣盛,又是第一次作為單獨的統兵之將,再加上之前在魏郡境內時根本就沒有看見幾個袁紹軍的士卒,種種結合之下,在張遼心中,也確實開始變得驕傲了起來。
衛河,發源於太行山南麓,在館陶的附近與漳河彙合,被人稱之為漳衛河,乃是舊時白溝河幾經變遷之後成型的,館陶之地地勢平坦,不過在其西北的方向上,卻有著一段連綿起伏的山林,而馳道,正是打此經過。
張遼所統之兵,連行跡都不去遮掩了,如何會在麵對著山林的時候駐足不前?探馬來報之前,作為前隊的三千先鋒大軍就已經昂然踏步進入到了其中,得知消息的張遼也並沒有覺得如何,大手一揮,後續的大軍便緊隨著進入其中,在張遼想來,已經距離不遠的館陶就好是一塊兒肥肉,他早已亟不可待的想要將其吞下,麵對密林,不但沒有去想過會有埋伏亦或是危險什麼,反而接連幾次催促大軍疾行。
這個時候的中華大地上可不是後世,人口稀少的各處地方,密林荊棘隨處可見,如今他們所要經過的,就是一處東西長達八公裏的蜿蜒馳道,兩側之地林木聳立,方圓十數裏之內人跡罕至,在袁紹未成入主冀州之前,這裏曾經是山匪的天下,過往的行商若非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根本不會選擇走這條道路,可惜如果說踏上這條路是逼不得已的話,那麼數年之間幾乎是有進無出的情況之下,這處吃人不吐骨頭的地方在周邊百裏之間絕對是臭名昭著。
“將軍有令,所有人加快速度,全速行軍……”踢踏的馬蹄聲中,一騎快馬在馳道的一側快速飛奔,口中不住的大聲呼喝著,沿著長長的行軍隊伍不斷奔向前方。
過了足足一刻鍾的時候,隊伍行進的速度才總算是開始提了起來,很明顯,傳令兵已經將張遼的命令傳遞到了最前麵,帶動之下,士卒行進的速度自然加快了起來。
全速行軍,其實這個命令在大軍出征之時很少會被用到,一個人的耐力終究有限,全速,也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時候他們就必須要使出渾身的力氣去趕路,這種情況之下,就是一個全身輕鬆的人也難以堅持多久,更遑論是對一群身著甲胄的士卒而言,而且在急行軍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幾乎都可以說沒有多少戰力,而一旦戰爭之中,這種極為明顯的破綻誰又會傻到將其暴露出來?是以若非必要亦或是在逃命之時,這個將令根本就不會出現。
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有些時候,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出乎眾人的意料之外的,就像此時此地,兩萬多人的隊伍中根本就沒有人想到過若是馳道兩旁的樹林之中有著埋伏會怎樣?洋洋自得,渾然不將對手放在眼中的他們又怎麼會想到,此時就在距離著他們所在不遠的地方,還真有著這麼一支隊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