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蠢人袁紹(1 / 2)

說起來,田豐與袁紹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田豐剛而犯上,偏偏袁紹又是最注重自己的顏麵,每次都被田豐鬧得下不來台,心中對其的不滿就越發的堆積起來,一直到董卓進犯之後,兩人在政見上的不同再次碰撞時,袁紹終於忍耐不住,當即打發田豐一人來了信都。

董卓的驟然出兵,確實大亂了袁紹的動作,袁紹本來是準備出關繼續追擊公孫餘孽的,消息傳來後不久,袁紹這邊的爭論還尚未定下,曹操的使者就已趕來,而當著滿寵的麵,田豐剛言直諫讓袁紹放棄幽州將全部兵力調集回冀州,冀州乃是他們的根本,一旦有失他們就成了無根之浮萍了。

田豐的話也確有幾分道理在,不過袁紹手下曆來不合,田豐之言自然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對,什麼叫無根之浮萍?公孫覆沒在即,幽州已是他們的囊中之物,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在幽州,如今眼看勝利在望了卻偏偏要將其放棄,已經吃到嘴裏的肉誰願意吐出來?冀州有失,那就穩坐幽州繼續與董卓交戰,而且有了幽州作為底蘊,他們很快就能組建起大規模的騎兵大軍,屆時也就有了與董卓碰撞的底氣,再把冀州奪回來就是。

再者說了,誰說冀州就一定會丟失?袁紹雖然是傾力北上與公孫瓚、劉虞交戰,可是畢竟留下了數以十萬的大軍屯守的,隻要能夠拖延上一段時間,他們這邊即可將公孫續等人全部夷滅,到時候再攜兩州之地的大軍揮師南下,就算是強如董卓又能如何?

兩種看法,兩個派係,如此一來在袁紹眼前爭論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且袁紹的心中也是有著小九九打著的,尤其是在見到了滿寵之後,你曹操不是上表與我稱臣嗎?那正好,董卓進犯,讓你曹操出兵先抵擋上一陣好了,而他自己則坐山觀虎鬥,等到曹操、董卓兩個兩敗俱傷之後他在出來收拾殘局,正好可一舉將自己西麵與南麵的威脅清楚掉,如此一來,袁紹的心不自覺的就傾向了另外一部分讓你的說法,對田豐的提議自然不願去理會,反而下令讓士卒攻向公孫續。

這一下,不但前來結盟的滿寵傻眼了,就是軍中的很多人也都不能理解袁紹的作為,他們都是從冀州出來的,那裏有他們的父母妻兒,那裏才是他們的牽掛,可是此時袁紹卻放著打進家門的董卓不去管,反而仍舊跟公孫續打的火熱,轟然之間,在有心人的攛掇下,軍中的不少士卒瞬間暴動了起來。

隻是袁紹是誰?“家大業大”的他根本就沒將那點士卒放在眼裏,很快就將暴動的士卒血腥的鎮壓了下去,這一下,軍中安靜倒是安靜了,可是再次與公孫續展開的戰爭中卻是士氣全無,接連的攻擊之下不但沒有能將公孫續那邊的氣焰打下去,反而被對方給打的節節敗退,袁紹頓時紅了眼了,不過,就在袁紹準備要加大對公孫續的打擊的時候,田豐卻是突然爆發了。

田豐的脾氣本來就倔,眼看著袁紹的作為明顯是錯誤的,田豐又怎麼能夠容忍?

一番爭執,再加上滿寵從旁的搖旗呐喊,袁紹最終不得不屈服在田豐的提議下,留下長子袁譚繼續追剿公孫續後,便親點了大軍匆匆南下。

原本這樣也算是達成了目的,袁紹心中雖然怒氣滿腔,也找不到發泄的地方,隻是在南下之後他們就遭遇到了賈詡所統大軍的狙擊,生生將他的大軍拖在了幽、冀兩地的接連之地,隨著時間走過的越久,袁紹心中的火氣積累的就越多,偏偏這個時候,田豐很是不合時宜的提及了兵分兩路的建議。

冀州地域廣闊,即便是董卓大軍縱橫開闔,想要完全占據下冀州也需要時間,田豐正是看明白了這一點,才想到了讓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留在清苑繼續與賈詡交戰,以防被其斷了退路,一路則轉道南下直奔信都,借助信都特殊的位置存在,收攏冀州境內尚未被董卓攻下地方的兵力壯大己身,而後以信都為依托,狙擊董卓他們攻城掠地的進度。

建議雖是好的,可是田豐這種做法卻是將袁紹惹毛了,在手下其他人的煽風點火之下,暴怒的袁紹不但沒有同意田豐的建議,反而將田豐驅逐出了清苑,讓其自己去往信都防守阻擋董卓,沒有一兵一卒不說,連個職位也沒給田豐留。

想想也是,之前打公孫續不順了,你田豐不說出出主意好讓袁紹盡快結束對公孫續的戰爭,反而扯後腿的一再要求袁紹帶兵南下,如今袁紹同意南下了,可是在大軍被賈詡阻擊的時候,你田豐不說想辦法讓大軍將對麵人數明顯差自己很多的賈詡軍,偏偏提出讓袁紹分兵,這對本來就戰事不利的袁紹來說,這不是虎口奪食嗎?袁紹能夠同意才是見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