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鑽石大王”彼得森和他的“特色戒指公司”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彼得森從16歲給珠寶商當學徒開始,白手起家,經曆了令人難以想像的艱辛,最後一躍而成為享譽世界的“鑽石大王”。他不僅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猶太商人,而且其寬厚、謙和、與人為善的修養也堪為商人的道德典範,並贏得了人們的普遍讚譽。
艱苦的學徒經曆
1908年,亨利·彼得森生於倫敦一個猶太人家庭。幼年時父親便撒手人世,家庭生活的重擔落在了母親柔弱的肩上。迫於生計的壓力,母親攜彼得森移居紐約謀生。
在他14歲時,作為他生活支撐的母親也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亨利不得不結束半工半讀的學習生涯,到社會上做工賺錢,肩負起家庭生活的沉重負擔。
當亨利·彼得森16歲的時候,他來到紐約一家小有名氣的珠寶店當學徒。這家珠寶店的老板猶太人卡辛,是紐約最好的珠寶工匠之一。
作為一個珠寶商,卡辛在紐約上層社會的達官貴人和公子小姐中頗有聲譽,他們對卡辛的名字就像對好萊塢電影明星一樣熟悉。卡辛手藝超群,凡經過他親手鑲嵌的首飾都能贏得人們的讚譽並賣到很高的價錢。
但是,卡辛作為珠寶店的老板,又是一個目中無人、言語刻薄的暴君,他對學徒的嚴厲簡直到了暴虐的程度,珠寶店的學徒在他麵前無不躡手躡腳、謹慎從事,惟恐自己的疏忽和過錯惹怒了這個六親不認的老板。
對於珠寶尤其是鑽石的生產而言,最艱苦、最難以掌握的基本功莫過於鑿石頭。亨利上班第一天,卡辛給他安排的任務就是練習鑿石頭。從此,開始了亨利煉獄般的學徒生涯。
根據卡辛的“教誨”,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要求用手錘和斧子打成10塊尺寸相同的小石塊,並規定不幹完不許吃飯。亨利從沒有幹過這種活,看著這一塊石頭發呆良久,不知如何下手,惟恐一不小心招來老板的訓斥和挖苦。
然而,此時的亨利別無選擇,隻得硬著頭皮幹。他先把大石頭劈成10小塊,然後以10塊中最小的那塊為標準,慢慢雕鑿其他9塊。雖說石頭質地不是特別堅硬,但是層次非常分明,稍不小心就會把石頭鑿下一大塊而前功盡棄,並招來老板的嗬斥。
後來據亨利·彼得森講,盡管老板非常苛刻,但也是為了讓他們早日掌握打造石頭的要領,因為對於鑽石生產而言,打造石頭是來不得半點含糊的基本功。老板也是借此來考驗學徒們的意誌,因為如果過不了這一關,是永遠也不能成為成功的鑽石商人的。
學徒第一天下來,亨利腰酸腿痛,四肢發軟,眼睛發脹,但依然沒能完成老板的任務。以後的數天裏,他簡直變成了一台麻木的機器在那裏機械地運轉,整日揮汗如雨地在那裏劈鑿。但是後來成就了事業的亨利·彼得森對於卡辛還是充滿了感激之情,說如果沒有卡辛的嚴厲要求,他絕對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鑽石大王”。
當時,病重的母親看著孩子日漸消瘦的麵容和血跡斑斑的雙手,實在不忍心讓孩子受這種委屈與折磨。但她知道對於窮人家的孩子,除了靠吃苦而謀生外別無選擇。
在母親的感召下,亨利也別無選擇,並且在心裏燃燒起強烈的成功欲望。他相信自己受一些苦難與委屈,並最終能夠學到這門手藝。
經過數年如同煉獄般的學徒生涯,彼得森整個人真可謂脫胎換骨,他性格上的棱角幾乎像寶石一樣被磨掉了。然而,他的技藝卻不斷提高,贏得了老板的賞識和信任,彼得森的工錢也由每周3美元增加到14美元。
可就,在將要熬出苦海的時候,命運和彼得森開了個大玩笑,老板卡辛對他產生了誤會,以致發展到師徒之間情斷義絕,結果是彼得森被迫離開珠寶店。
開始創業
失業後,彼得森幾經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為工廠檢驗首飾質量的工作,倒黴的30年代大蕭條就來臨了,他就像跌入黑暗的深洞一樣失去了剛找到的工作。
經濟危機的浪潮衝擊著奢侈品行業,做首飾的失業人員愈來愈多,看來想在這一行找工作已是不可能的了。彼得森的麵前己無路可走,他決定自己開辟一條新路——開店搞首飾加工。
在卡辛珠寶店裏當學徒時,彼得森認識一個名叫詹姆的技工,當時,這個人和別人合資開了一個小珠寶店。於是,彼得森就去找他想辦法。
詹姆的珠寶店很狹窄,隻有12平方米,已經擺了兩張工作台。而詹姆卻是個樂於助人的人,他說服了合夥人,讓彼得森再擺上一張工作台,每月收租10美元。
工作台得到了解決,但是身無分文的彼得森無力預付房租,必須找到活兒幹,否則仍然無法生存。然而,他不善辭令,卻不得不幹類似推銷的工作,挨戶宣傳自己的手藝,讓人家把珠寶給他加工。然而,沒有名氣和信譽,誰肯把貴重的東西輕易交給自稱手藝高明的陌生人呢?
長街短巷中跑了10多天,鞋都磨破了兩雙,彼得森還是未能攬到一件活計。而已他還遭到白眼、嗬斥、嘲諷,有的人開門一聽到他的來意,馬上邊關門邊罵他是個騙子。
眼看半個多月過去了,房租仍沒有著落,他心急如焚。他開始冷靜下來仔細檢討自己的作法,發現自己所采用的方式太簡單太莽撞了。冒冒夫失地去按人家的門鈴,張口就要人家的寶石,別人怎麼會沒有戒心?
於是,認識到此後,彼得森改換了方式,先把有能力置辦首飾的人名、地址記在本子上,然後分別發信對方介紹自己的專長,並講好上門服務的時間。
信寄出後,彼得森就按時登門走訪。這回情況完全不同了,人們知道他是誰,為什麼來,態度也就好多了。就這樣,到第21天,他終於攬到了第一樁生意。
一個貴婦人有一隻2克拉鑽石戒指鬆動了,要緊固一下。在拿出戒指前,她鄭重地詢問彼得森:“你是跟誰學的手藝?”
彼得森自豪地答道:“是運河街珠寶店的卡辛。”
“噢,卡辛!原來你是他的徒弟,這太好了!”貴婦人立即取出鑽戒,放心地交給了彼得森。
想不到卡辛的名字在這些有錢人中有如此重大的份量!這一發現,使彼得森欣喜若狂,如同在茫茫苦海中飄遊的落水者,突然看到前方出現了一片陸地。也正是從此開始,他深刻地意識到了聲譽的重要性。盡管自己和師傅之間有一段無法說清的恩怨,但是他從心裏還是對老師心存感激。
打這以後,彼得森就借助卡辛的名氣攬生意。每次登門走訪。他總是首先自我介紹:“我是卡辛的徒弟,名叫亨利·彼得森”這一招十分靈驗!他的顧客中沒有不知道卡辛的。
就這樣,彼得森打著“卡辛的徒弟”這塊招牌幹了兩三個月,生意挺不錯。
可惜好景不長。詹姆的合夥人看著眼紅,非要攆走他不可,否則就抽回資金。詹姆無奈,隻好把自己的苦衷告訴了彼得森。
此時,剛剛爬上陸地的沙灘的彼得森又被巨浪卷回苦海之中。
沒有辦法,彼得森隻好另尋出路。他在報紙廣告欄上看到一個賣手表帶的人因房租貴,想找人搭夥合租,就按地址去了。
雖然有了新的工作地點,但房租卻比過去貴了兩倍。他隻有拚命幹才能維持生計。幸好他有“卡辛的徒弟”這塊金字招牌,令他得益匪淺,度過難關。
一年多後,波得森在首飾行業中小有名氣了。他在苦海中拚命奮進,終於又踏上希望的彼岸。原來新澤西州一家戒指廠的生產線出了問題,聽說彼得森是卡辛的高徒,就請他去負責。
另外還有不少人慕名來找彼得森加工首飾,他不願拒絕,就在下班後幹。這樣一來,他的收入不斷增加,有時每星期可以賺到170美元。在當時的經濟大蕭條中,這可算是小康的生活了。
組建特色戒指公司
作為一名猶太商人,彼得森的身上不僅充滿了傳奇色彩,而且還是一個寬厚、謙和的典範。他也因此贏得了人們的普遍讚譽,甚至成為人們競相追逐和模仿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