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伯川是仁人君子,在上書後還給宋錚來信,隱晦地表達抱歉之意。還解釋說他自己有意與大齊交好,亦不想大齊與西夏攻戰。宋錚看了後直嘬牙花子,如此可愛的太子殿下,讓宋錚都不忍心傷害他。
聰明人到處都有。
十一月初一,大齊前線。高定山會同關杓、肖定國等人商量了一夜,終於決定,以逄檜的名義向長安城發送一封書信。信的大義是,隻要李元旦獻城投降,大齊軍將禮送他們西去,不傷他們一根寒毛。如若不然,將來攻破城池後,將屠城三日。
李元旦回信隻有一句話,“城在人在,城破人亡,朕安能做渭河之鬼哉?”
接到這封信,大帳裏一時鴉雀無聲。當日在決定把四萬多西夏軍趕進渭河口時,肖定國與辛棄疾等將領堅決反對,意思是這樣做會激起李元旦誓死守衛長安城的決心,為將來攻城增添難度。
然而,高定山和關杓都反對這麼做。反對的理由也很充分,齊軍沒有那麼多糧食養這些俘虜。當初,西夏軍的糧草,都集中在西關鎮。西夏軍見守關無望,竟然自己糧草燒了,不給大齊留一粒糧食。這也是殺俘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由於攻關傷亡慘重的怨氣,高定山直接下令殺俘,以振軍心。
俘虜是殺了,李元旦也恨極了大齊軍,更不相信大齊軍,或者,他對梁乙越搬蜀國援兵還存在那麼一絲幻想。
逄檜對殺俘沒有表態,他的身體已經日薄西山,攻破潼關時他就陷入昏厥,等他醒過來的時候,西夏軍已經被趕下了河。事情已經發生了,逄檜隻是長歎了一口氣,沒有怪罪任何人。在到達灞橋鎮時,逄檜已經進入持續昏迷的狀態。偶爾清醒過來,卻已經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現在的長安城內外,形成了一個怪圈。困在城內的西夏軍,由於糧草還算充足,倒過得還算滋潤。圍困長安城的齊軍,卻不得不在冰天雪地裏安營紮寨。這樣的天氣,攻城是不可能的了。現在的長安城牆上,早被西夏軍潑了一層又一層的涼水,結成了厚厚的冰。原本就很堅固的城牆,相當於多了一層鎧甲,任由齊軍再大的本事,也不能攻進城去。
戰局就這麼僵持起來,直到辛棄疾想出了另外一個高招。
十一月初八,連續多日斷斷續續的大雪終於停了,天空放晴。長安東側,一隊隊齊軍走出大帳,他們手裏拿的不再是刀槍,而是一把把鐵敲。
“快點,把這些雪都鏟到護城河裏去。”張丙一邊指揮著手下的弟兄,一邊甩來膀子,往護城河裏鏟雪。
張丙是原本是洛陽關眾多齊軍中的一個什長,由於作戰勇猛,剛剛被提為百戶。今天他接到命令,通知往護城河裏鏟雪。要把護城河填上。
這倒沒什麼困難,經過前幾番攻城,長安城裏的西夏軍也學乖了,除非齊軍架著梯子上城牆,西夏軍才會放箭扔石頭,其餘的,哪怕你站在城牆外二十多丈外罵街,西夏軍也不會鳥你。西夏軍早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守城的滾木雷石、弓箭火油之類的,用的十分節約。
張丙作為新提的百戶,心氣正高著呢。高層的困難他不知道,但服從命令這一條,張丙絕無二話。盡管如此,張丙卻心裏納悶,鏟雪就鏟雪唄,為何還要加木頭,還要撒水?
大齊軍出動了近三千名軍士,沿著長安城東門外護城河東西一裏長的地方,各自揮動的鏟子,向著護城河裏填雪。每填一層,還要用鏟子拍實了。填了一個多時辰,雪已經高出河岸了。
這時候,另外一隊軍士來了,他們各自扛著新伐來的大樹,按著每隔半丈就放一棵的順序,將其排在上邊。
緊接著,另外一些軍士來了,他們各自挑著水,來到雪堆前後,將水一桶一桶地潑在上麵。原本高高而起的雪堆,立即塌下去大半。
接下來,又是填雪。今年的雪下得太大了,足有一尺多厚。齊軍不愁無雪可填,近處沒有,用稍遠一點的就是了。
又填了一層,還是鋪大樹,整棵大樹連同樹枝都扔了上去,不過,這次的木頭是按著橫向排列的,接下來還是澆水。
五天後,沿著東城門護城河上,一道堅固的高牆就這麼壘了起來。牆壘得很高,幾與不遠處的城牆持平了。
不但東城門外,其他四麵都是如此。在長安城的各個城門外,各多了一道一裏長的高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