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蒲家墳(3 / 3)

蒲陰陽心中明了自已也是風燭殘年,再掐指細算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時日無多,於是他當即進山,在興隆山中盤亙數日,並在某處為自己選中一塊風水寶地。他又在坐北朝南的仙人峰懷中埋下一枚銅錢,來檢驗兒子的真知灼見。

蒲陰陽回到家中,隻說是在興龍山中尋得一風水寶地,葬之大吉甚至能平步青雲,並沒有說能出帝王之事。他讓自己也懂得風水的兒子到山中去找到這處墓地,結果兒子也選準了這塊地方,將一枚繡花針穿根紅線紮在地上,卻不知這根針正好紮在了埋在地表浮土下的銅錢的孔眼之中。蒲陰陽見此情景後也是十分欣慰和高興,看來兒子也是有些真才實學的嘛,這樣自己做古後一切就都放心了。

蒲陰陽分金定穴尋得真龍之後十分高興,吩咐兒子說:“兒呀,爹爹大限已到,沒能給你留下什麼財產讓你榮華富貴衣食無憂。但這隻是目前的情況,你要切記,我死後不能給我穿一針一線,在你能見到蛇打鼓、馬搖鈴、驢騎人這三件異事後,就把我埋在那裏,而且是頭朝下腳朝上的豎葬。在我死後一百天那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太祖朱元璋必定在金柱前洗漱。那時候,你朝著東方連射三箭,必將取代朱元璋成就帝王大業,這就叫做取謫皇朝乘龍入雲,蓄勢積威下屆稱王。”

蒲陰陽的兒子半信半疑,不幾天,蒲陰陽死後,兒子便按其遺囑,不給死去的爹爹穿一針一線,但是如此這般的話又覺得麵目無存太過難堪,而他的妻子為了遮羞,硬是給老人穿上了一件褲頭。蒲陰陽的兒子便讓村裏人將靈柩抬到興龍山裏等待時機擇機下葬,沒料到老天連續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淫雨,在這其間隻好將棺槨放在的峽口臨時搭建的靈棚中遮風避雨,留得他兒子和親戚朋友跪喪。這人沒法入土為安卻也是沒有任何異變,竟不曾腐爛發出異味,可謂是栩栩如生。這天天剛放晴,蒲陰陽的兒子和親戚將棺材抬進興隆峽穀時,他碰巧看見一條蛇用尾巴敲打著臥龍橋頭的一麵石鼓玩,他大為震驚;漸漸深入幽穀,一群商人趕馬走來,脖頸裏的銅鈴鐺響成一片,在山穀裏回蕩無窮。其他眾人並不知情,蒲陰陽的兒子卻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更加驚奇,想看看爹爹說的驢騎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走了半晌,突然峽穀烏雲四起下起瓢潑大雨,一農夫的驢恰巧產下一小驢駒子,農夫怕小驢駒子被雨淋壞了,索性背在肩上下山,蒲陰陽的兒子一見大喜過望,連忙將老父親葬在這裏。

安葬好蒲陰陽後,兒子便再沒有回家,按照爹爹的遺囑,開始晝夜不間斷的為爹爹守墳。好不容易守到第九十九天。這天紅日剛出東方,晴空萬裏無雲,霞光萬丈十分引人入勝,他的妻子送來早飯,心疼地說:“讓我天天走幾十裏路送飯不要緊,就是天天擔心你會不會被狼叼走,”又接著埋怨說:“現在隻差一天了,就照爹說的,照日頭射上一箭我們回家吧!”

蒲陰陽的兒子聽了妻子的話,心想隻差一日,也無大礙,便心急火燎張弓搭箭朝著東方連射去三支金翎箭,卻不偏不倚正好射在南京紫禁城裏金鑾殿的金柱子上。據說剛起床的朱元璋走到宮柱背後,突然天崩地裂三聲巨響,第三枝箭恰好射在金龍柱上,朱元璋大驚失色,急忙找來軍師劉伯溫,劉伯溫掐指一算,連呼“不好”,西北要出帝王。

劉伯溫手執朱元璋禦賜上方寶劍,帶著三千人馬,日夜兼程到西北察訪龍脈,每到一處,將有龍脈的地方挖開口子斬斷脈氣。最後劉伯溫一直尋到蘭州榆中興隆山,見一派龍興之象。他打眼一看就找到了興龍起脈之處,於是就來到此處改形勢斷龍脈。他起初命人挖仙人峰左側,可奇怪的是,白天挖的大坑在夜間又會長平,一連挖了十幾天還是原來的模樣,不見絲毫的成果。對此他也沒了對策,也是一籌莫展,整日裏愁眉不展。

趕巧了,有一天晚上收工後,有個老士兵由於疏乎將他的煙袋掉在了挖土的土地上,走到中途猛然想起來又返回去尋找。他清晰的聽見挖開的壑口裏,有個聲音喊叫說:“快點長!快點長!”,他好奇心起,四下裏仔細尋找聲源的時候卻是一無所獲。老士兵把這件事告訴了督工的官兵,官兵也覺得奇怪,於是又稟報給了劉伯溫,一語驚醒夢中人,劉伯溫這時候恰似如夢社初醒,便下令輪班斬挖,晝夜不停。又挖了三天三夜,挖出個粗壯無比的蘆草根,士兵們將其斬為兩段,蘆葦中不斷湧出鮮血,一直流到興隆山峽河邊,離峽水邊一指寬的地方有個牛蹄窩,血流到蹄窩中剛滿就凝固住不流了。劉伯溫得悉後上前一看,暗暗自喜:“真好,真好,若蘆葦中的鮮血流到峽穀的河水裏,便可借助‘青龍’東山再起,日後必成禍患。”劉伯溫也沒閑著,四下裏打探消著息,有位當地老人便講了蒲陰陽兒子為父親守墳的事兒,劉伯溫聽後更是大吃一驚:“就因為少守了一天的緣故,不然金鑾殿中的皇帝陛下恐怕就真的龍命不保得駕崩了。劉伯溫還聽那老人唏噓不已地說真是有違天理傷風敗俗,那蒲陰陽不知犯了什麼瘋病,臨終前竟然囑咐兒女不要給他穿一針一線,你想這多麼難為情和有悖倫理啊,於是兒媳婦不忍心,給穿了一條褲頭。劉伯溫聽後是大吃一驚,如若沒有給穿那件褲頭,他定能乘龍飛騰,助兒子成事,給蒲家流下千古美名。

劉伯溫後將龍的一條腿斬下,落在地上長成了一棵高大的鬆樹,成了龍爪鬆。劉伯溫斬斷龍脈後,出現了這一道河穀,馬銜山的水從分水嶺被“榆七蘭三”分成兩股,有三分水從柴溝河流入了蘭州彙入黃河,七分水分成兩股從上莊、羊道溝和白家堡、紅莊子、馬坡、臥龍窩流下彙合在龍頭峰一處,向峽外流向了榆中宛川河彙入桑園子峽的黃河內。

我一時思緒如飛,想起了地方上這些關於興隆山的傳說。這件事情被地方上的某些絞盡腦汁也想要增加政績卻屍位素餐資質平庸的官員給授意於一些不學無術的記者進行了深加工和杜撰,牽強附會胡編亂造的扯了很多,並且上了官網。

其實民間普遍流傳的卻是另外一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