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做人要感恩,做事要負責 (2)(1 / 2)

無論我們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不應該忘記培養自己的感恩之心、回報之心。對我們的企業感恩,就是要在工作中以更加負責的態度去回報企業,如此,我們才能夠與企業共同成長!

職場上有很多人僅僅把企業當成一個完成工作的地方,工作也隻是為了那份薪水,他們總會盤算:我為老板做的工作應該和他支付給我的工資一樣多,隻有這樣才公平。這種短淺的目光不但使他們的工作充滿了痛苦,也會使他們喪失前進的動力。而優秀員工則不同,他們把工作看成一個自身生存和個人發展的平台,這樣,原本單調的工作就成了事業發展的一個契機。

企業是員工生存和發展的平台,真正優秀的員工應當把企業看成一個實現自身價值的地方,始終與領導站在同一個立場上,自覺地維護企業的利益,建設和發展企業這個平台。這樣,企業越來越大、越來越好,就能為員工創造更多的機會,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裏,是企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站立的支撐點。如果現在的你正受雇於某個企業,那麼請珍惜眼前的大好機會吧!請帶著一顆感恩的心,盡心盡力地工作,因為你的辛勤付出會給你帶來不可限量的收獲和回報。

李靈:最美鄉村女校長感動中國

暴雨中,渾身濕透的李靈奮力蹬著三輪車,車把上掛著“高價收購小學生讀物、雜誌、教輔”的牌子,身後是一捆捆塑料膜包裹的舊書……這張照片定格了2009年夏天鄭州街頭的一幕場景,也記錄了一個故事:鄉村女校長李靈為了給學校建閱覽室,甘做“破爛王”,走街串巷,用一杆生鏽的秤為孩子們收購“精神食糧”。

在真情稀缺的年代,李靈的故事以網絡速度感動了無數人。一夜間,這個27歲的鄉村女子在網上成名,被稱為“中國最美鄉村女校長”。

2002年,李靈與堂弟李中雲從周口師範學校畢業,由於師範生“包分配”已成為曆史,他們不得不接受“生不逢時”的現實。為了能把所學用上,姐弟倆決定試著自己辦學。

李靈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在鄭州街頭收書的時候,許多送書給她的人都沒有留下名字,這讓她一直覺得很遺憾。後來,她準備了一個小本子,隻要有人給學校捐款捐物,不管捐多少,她一律記在本子上。她說,要把本子保管好,要給每一批學生都講講愛心的故事,讓他們都記住,並且變成學習的動力。李靈經常翻看這個小本子,有空的時候,她會一一打電話或者發短信,向每一個幫助她的人說聲“謝謝”。對那些捐助力度大的人,她甚至登門拜訪。

一個叫陳萬春的老人一次捐贈2萬元。老人家在河南新密,離淮陽有半天的車程。李靈選了一個周末,帶上兩個學生和一些土特產,坐車跑到新密看望陳萬春。讓李靈感動的是,老人的住房條件一般,隻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幹部,但他對自己的情況避而不談,而是詳細詢問學校的情況,給李靈出謀劃策,最後還對她說:“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一步步提高,將來回報社會。”

每收到一筆捐款,李靈都會主動詢問捐贈人想怎麼用。有一個在外地打工的人每個月給學校捐200元錢,李靈在電話裏和他商議好,用這筆錢批發桶裝水,解決孩子們喝水的問題。後來捐款人給李靈發來一條短信:“你念念不忘別人的恩惠,心中常懷感激之情,足以為人師表、學生楷模。”

對於社會所給的幫助,李靈心存感激,她將這種感激更多地體現在她的辦學上。隻有對學生更好,這樣才能對得住那麼多熱心幫她的人。

淮陽人多地少,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由老兩口帶孫子孫女的家庭很多。留守的勞力少,一到割麥和收玉米等農忙季節,有的人家忙得連飯都吃不上,隻能把孩子“全托”給學校。在李靈的希望小學,70%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學校設了食堂,學生能在那裏吃午飯。所謂的“食堂”,就是在學校的一角支起一口做菜的大鍋,邊上砌一個蒸饅頭用的灶台。

課間,李靈到食堂查看飯菜,大鍋裏正燉著土豆雞塊。她拿起長柄勺子,輕輕一抄,舀起滿滿一勺土豆,裏麵夾雜著幾塊雞肉。“天天要有葷菜”,這是李靈給食堂下的“硬指標”。

按規定,在學校吃飯的學生一頓要交一塊錢。“四五年級的孩子,一頓能吃三四個饅頭,一塊錢根本不夠。”盡管如此,李靈還是讓食堂盡量把夥食辦得好一點,除了饅頭,還有包子、蒸紅薯和土豆燉雞塊。每周,孩子們還能吃上一次煮雞蛋和油炸丸子。“要是有小孩說沒吃飽,一定要再做一份。”李靈對食堂師傅說。

每天放學,他們都會把學生挨個送回家。有一天下大雪,路上積雪沒膝,等他們把最後一個孩子送到家,天已經黑透了。“回家脫下鞋,裏麵都是水。”這一切,家長們看在眼裏。有些家長把3歲大的孩子都送來了,學校成了他們眼裏的托兒所。學前班上還備了不少換洗衣服,其中有捐來的,也有李靈買來的。孩子衣服髒了,李靈隨時都給換上幹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