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目標就是謹慎加果斷
把握好時機,在作好必要準備的時候果斷出手,先人一步,往往能夠獲得成功。
果斷不盲目,穩重不猶豫,該出手時再出手,才不至於坐失良機,飲恨終生。
當機遇到來的時候,是毅然決然地作出決定,還是考慮成熟了再采取行動,這個問題已經被討論了無數次了。問題的關鍵是,在決策時你是頭腦清醒還是一時衝動,如果沒有搞清楚,很可能將遺憾終身。
人在氣頭上往往對事物缺乏冷靜的分析和判斷,對事物的反應也比較遲鈍,因此隻憑一時衝動就作決定,很容易導致失敗。奧賽羅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悲劇人物,他的人生悲劇就在於他在情緒衝動時作出了錯誤的決定,從而導致了他的莽撞行為,中了小人的奸計。威尼斯貴族的女兒苔絲德夢娜與威尼斯大將摩爾·奧賽羅的婚事遭到父親的反對。此時正值土耳其軍隊入侵,奧賽羅率兵禦敵。奧賽羅提升凱西奧為副將,遭到手下旗官伊阿古嫉恨。他設下圈套,誣稱凱西奧與苔絲德夢娜有私情,奧賽羅知道這件事後非常氣憤,絲毫不容妻子解釋就活活扼死了她。伊阿古的妻子哀萊利霞得知慘劇,憤然揭發了丈夫的誣陷罪行。於是真相大白,奧賽羅萬分悔恨,可妻子不能複活,他無法原諒自己,在極度悲哀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個故事說明,人在情緒激動時最容易作出極端的決定。奧賽羅殺妻和自殺,都是情緒衝動所為。如果他稍微冷靜一些,或者容許妻子解釋,再作一些必要的調查研究,或許就不會造成如此悲慘的結局。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關於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三思而後行的成功典範。東吳都督周瑜,嫉恨諸葛亮足智多謀,因而設下圈套,命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枝箭,否則以軍法論處。而諸葛亮卻立軍令狀,允諾三天之內交出十萬枝箭,否則甘當重罰。然後,諸葛亮並不組織工匠造箭,而是讓他們準備小船,並在上麵蒙上稻草,紮上草人。離交箭的期限越來越近了,還看不到一枝箭的影子。人們都為他擔心,他本人卻成竹在胸,利用一晚江上大霧的時機,率船隊駛向敵營。多疑的曹操以為是吳軍來偷襲,下令放箭抵禦,卻盡數射到了草船上。諸葛亮帶著十萬枝箭向周瑜交差,令周瑜心悅誠服。
諸葛亮足智多謀,但如果不是他事先考慮周密,布置妥當,利用大霧的機會成功“借箭”,即便再給他三十天也是造不完十萬枝箭的。遇事若不思考,一味埋頭蠻幹,一個人縱使有三頭六臂也是沒有用的。
莎士比亞的另一名作《哈姆雷特》,則告訴了我們猶豫不決的後果。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國一位年輕有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對人類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正在德國的威登堡大學學習,國內傳來噩耗,父王突然慘死,叔叔克勞斯迪篡奪王位,母親改嫁克勞斯迪。父親的鬼魂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哈姆雷特,讓他為自己報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後,精神恍惚,他整天穿著黑色的喪服,一心想著複仇。但哈姆雷特一方麵想複仇,一方麵又礙於母親的麵子,同時他也不十分確定父親鬼魂的話,非常苦惱。一天,他無意中聽到了克勞斯迪獨自一人懺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殺死他,可又覺得懺悔中的人被殺後會進入天堂,結果罷手。克勞t斯迪挑撥奧菲利婭的哥哥同哈姆雷特決鬥,並在暗中準備了毒劍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回合獲勝,克勞斯迪假意祝賀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沒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獲勝,王後非常高興,端起原準備給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決鬥中,哈姆雷特中了對手的毒劍,但他奪過劍後又擊中了對方。王後中毒死去,奧菲利婭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揭露了克勞斯迪的陰謀。哈姆雷特使盡最後的一點力氣用手中的毒劍擊中了克勞斯迪,自己也毒發身亡。
哈姆雷特天性優柔寡斷、缺乏決斷力,沒有把握最好的機會,盡管最後殺死了仇人,但他的情人、母親和自己也都被好人所害。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該出手時沒有出手,落得個如此結局。
把握好時機,在作好必要準備的時候果斷出手,先人一步,往往能夠獲得成功。如果缺乏勇敢追求的精神,機遇就可能與我們失之交臂。曆史上有這樣一件事,很能說明“兵之情主速”的道理。18世紀後半葉,歐洲探險家來到澳大利亞,發現了這塊廣袤千裏、豐饒富足的“新大陸”。隨後,白人殖民者蜂擁而至,為搶占土地展開了激烈的角逐。1802年,英國派弗林達斯船長率雙桅帆船駛向澳大利亞。與此同時,法國統治者拿破侖也命阿梅蘭船長駕駛三桅船鼓帆而往。經過一番航海較量。法國先進的三桅船捷足先登,抵達並搶占了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並將該地命名為“拿破侖領地”。欣喜之餘,好奇的法國人發現了當地特有的一種珍貴蝴蝶,為了捕捉這種色彩斑斕的珍蝶,他們忘記了肩負的使命,全體出動一直追到澳大利亞腹地。這時,英國人的雙桅船也開到了,他們看到了停泊在那裏的三桅船,沮喪之際他們驚喜地發現先期到達的法國人卻無影無蹤了。於是,弗林達斯船長立即命令手下人安營紮寨。等到法國人興高采烈地帶著蝴蝶回來時,這塊麵積相當於英國大小的土地,已經掌握在英國人手中了,而留給法國人的隻是深深的懊喪。成功沒有彩排的機會,坐失良機本身就意味著將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拱手送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