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陳繼儒說:居家不一定非要沒有壞鄰居的地方不可,聚會也不一定要避開不好的朋友。關鍵是自持,能夠從“惡鄰”和“損友”中汲取有益的東西。
陳繼儒談到了為人處世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自持”——自我控製欲望和情緒。能自持,就不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便生活在汙濁的環境裏,也能保持自己清白的人品。如果有一個惡鄰或品德不好的朋友與同事,正可以鍛煉自己的修養和定力。再說,“惡鄰”和“損友”畢竟不是敵人,我們可以設法感化他們,他們身上也許有一些東西還值得我們借鑒。
從另一方麵講,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做人方法,隻要不是違法亂紀,我們也要尊重別人的選擇,寬容別人。拿做鄰居來說,當樓上在裝修時,我們會為傳來的刺耳的噪音而心煩意亂,對樓上人家非常有意見。但也有可能我們自己也要裝修,噪音一樣會打擾別人。這時我們就會體會到鄰居之間相互擔待、相互諒解的必要性。有些朋友(其實是熟人、老鄉、老同學或同事)是有一些或許多我們看不上的毛病,但我們自己就沒有毛病讓對方也看不上嗎?我們可以不喜歡“朋友”的毛病,包括品德上的缺點,但我們不應該排斥他這個人,甚至像對待髒東西一樣避之唯恐不及。這不但容易為自己無謂地樹敵,也失去了幫助他人進步的仁厚之心。
那麼,該如何和自己不喜歡的人打交道呢?
(1)“忍讓”。寧可自己受些委屈或吃點虧,也不要為小事而與對方爭個臉紅脖子粗,甚至頭破血流。清代時,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兩家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麵幹預。這位宰相立即做詩勸導:“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見書明理,立即把院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深感慚愧,也把院牆讓後三尺。這樣,讓一讓,出來一個六尺巷。
(2)主動接近對方。你可以先伸出友好之手,你可以主動和對方打招呼。對方原來可能懷有的對你的戒備心或敵意就可能化解。你很客氣地提出的一些問題,他們就可能會加以注意和改進。
(3)把你想像成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你就可能體會他們的想法,從而修正自己的一些不正確的做法。這有助於雙方關係的改善。
(4)接受他人的獨特個性。人人都有其特點,不要試圖改變這個事實。接受他的本來麵目,他也會尊重你的本來麵目。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你的觀念。
(5)去想對方做對了的事。對方也不是總是那麼招你煩的,他們也有好的一麵,試著去發現這一點。
(6)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對方,影響對方。
有一個故事:一位老人坐在一個小鎮郊外的馬路邊。有一位陌生人開車來到老人麵前,陌生人下車問老人:“請問先生,住在這個小鎮上的人怎麼樣?我正打算搬去住呢。”老人看了一下陌生人,反問道:“你要離開的那個地方的人怎麼樣?”陌生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裏沒快樂可言,因此我打算到這兒來住。”老人歎口氣,說:“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為這個鎮上的人,也和你那兒差不多。”這位陌生人走了,繼續去尋找他理想的居住地。過了一會兒,另一位陌生人來到老人麵前,詢問同樣的問題。老人也同樣反問他。這位陌生人說:“哦!住在那裏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裏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我正在尋找一個更有利於我的生活發展的小鎮,我舍不得離開那個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尋找更好的發展前途。”老人麵露笑容,說:“你很幸運。居住在這裏的人都是跟你原來住的地方一樣好的人,你將會喜歡他們,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一個不合群的人,到了哪裏,都會以別人難以相處的眼光來看待他人。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