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聲傳意——有簡便而廣泛的實用性;
(2)直接交流——有表達與反饋的兩重性;
(3)即興構思——有及時感應的應變性;
(4)態勢配合——有動態直觀的整體性;
(5)通俗易懂——有生動活潑的形象性;
(6)句式簡短——有快捷轉換的靈活性。
其中,前麵4個特點最主要。這些特點便決定了口語的表達與交流能力比閱讀和寫作能力更需要也更能開發人的心理素質和真才實學。
會寫的人當然也是人才,因為寫作需要有學問,且費心血。但寫作作為一種語言活動來看,它畢竟可以慢慢考慮、從容構思、反複斟酌和修改,還可以翻翻筆記、查閱資料,經過多次嚐試和努力去完成。而且寫作不存在與接受者麵對麵地直接交流的問題,也不需顧忌儀表、表情手勢、身體的姿勢與動作等體態風度的表現如何。可口語的表達與交流就不同了。口語不僅要隨時隨地的廣泛應用,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而且必須是和一定的對象雙向交流、直接溝通,需要即興構思、隨機應變、一次性完成,還需要適應場合、控製情緒,需要有適當得體的體態風度……這一係列的特點必然要求一個人具有機敏靈活的語言感應能力、思維想象能力、觀察應變能力和自我控製能力等等。這樣才能做到有效說話,出口成章。
口才不同,信息的價值不同,人的價值也不同。如:某位領導幹部做報告,如果報告者照稿宣讀,而且講稿是由秘書寫的,他連念都念得磕磕絆絆,那麼人們就會感到這位領導沒有真才實學,即使報告的內容不錯,也不會有什麼吸引力和感染力。相反,如果某位領導講話不用稿子,而且又講得恰當得體,生動有趣,自然會引起聽眾的注意和興趣,而且會使人們感覺到這位領導幹部智能不凡,頗有才幹,值得尊敬和依賴。
口頭表達是麵對麵的交流,比讀、寫等要耗費更多的精力。一位作家寫了一篇文章,在報刊上發表了。如果隻有一半讀者對這篇文章反應冷淡,評價不高,並不影響這位作家的這個小小成就。如果這位作家當眾演講,聽眾當中有1/3的人不愛聽,看書的看書,打瞌睡的打瞌睡,還有些人在小聲說話,甚至有些人“抽簽”走掉了……那麼這情景不僅使作家的演講黯然失色,而且會使作家喪失信心、不知所措,最終遭到慘敗。
20年前,我國與前蘇聯雖然在外交上有些來往,但關係還未恢複正常。有一次,當時的蘇聯副外長庫茲涅佐夫來北京訪問,我國外交部長喬冠華前往機場迎接。因為是隆冬時節,庫茲涅佐夫在和喬冠華見麵的時候,說:“哎呀,沒想到北京的天氣這麼寒冷啊!”喬冠華該怎麼說?必須要立刻做出反應,而且要恰當得體,有點水平。如果一時不知該說什麼好,先陪客人到迎賓館下榻,等回到家再慢慢琢磨,那麼你即使能想出一句絕妙的話,又有什麼用?喬冠華畢竟口才不凡,善於應付。他當時就說:“這都是因為從西伯利亞吹來的一股寒流啊!”這話真可謂應對得體、恰到好處,而且又一語雙關,綿裏藏針。
這些事例都能說明,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因為口才不光是口上之才,而是一個人的整體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外部素質和習慣素質的綜合體現。有口才就意味著素質高、心態好、能力強,怎麼不能說是人才呢?所以,我們可以有充足的理由認定這樣一個結論:是人才者未必有口才,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而且是出類拔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