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信念力驅動著我們的肉身(1 / 3)

當觀念改變時,命運便隨之改變。當我們的精神與我們的欲求達成一

亨利·歐文之死

亨利·歐文是位著名的演員,尤其是他主演的戲劇《馬鈴之聲》深受觀眾歡迎。但在他的生命晚期,醫生嚴厲警告他不能再參加戲劇演出,因為他的心髒已經受不了刺激。亨利·歐文是愛倫·特裏多年的人生導師,特裏在自傳中,還曾提到這位影響他一生的演員:

"隻要馬鈴聲一響,他(歐文)的心髒就立即開始劇跳,那速度快得幾乎可以讓他隨時喪命。甚至,有時候鈴聲還沒有響,他的臉色就已變得慘白一這是他的想象力在身體上發揮的作用吧。他在戲中扮演的是馬提亞,劇中安排了這個強健男人的死亡情節。這個情節,不同於歐文在其他劇作中的"死亡"在這個劇中,他真的像死掉了一他憑借想象,試圖演繹出這場發生在恐怖緊張氣氛中的死亡情景一他眼睛向上翻著、臉色灰白、四肢冰冷。"

當然,亨利並沒有理會那位名叫伍爾弗·漢普頓的醫生,也沒有聽從他的忠告。在布拉福德演出《馬鈴之聲》時,他的心髒終於未能承受住巨大的精神負荷,亨利在演出最後一幕"馬提亞之死"的那一天,自己也像劇中人一樣離開了人世。去世當晚,醫生認定他死於整場演出過程。巨大的工作熱情和觀眾們的熱烈支持,使亨利·歐文得到了超出承受力的鼓勵和刺激,最終導致了他的去世。

演員們有種普通的心理體驗,那就是自身對演出的熱情以及觀眾的積極反應,這雙重刺激可以促使他們忘卻身體的病痛。演員愛德華·薩森曾說,他隻要一站上舞台,就能感覺到大腦細胞立即增強活躍度。與大腦的興奮感覺同步產生的,還有身體的亢奮。薩森這樣描述自己的體驗:"甚至……連我所呼吸的空氣,都是那麼讓人激動萬分,所有的疲憊都遠遠地被拋到舞台之外。每當演出時,我就把所有的病痛忘得一幹二淨;如果不是有演出,我恐怕早就住進醫院接受治療了。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演講家、傑出的牧師和優秀的歌手,大都有過類似的體驗。

無論當事人是否喜歡,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刻,激發出自身最大潛能,以麵對那些"必須"麵對的病痛,並且還要戰勝和克服它們。很奇怪,每當付出許多艱辛仍然感覺成功無望時,每當危機突如其來、災難瞬間降臨時,每當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做某件事時,我們的體內便會生出一種神秘的力量,這種力量把我們從心靈困境中拯救出來,並最終使我們做成原先看似不可能做成的事。

很少會有歌手或演員,自願放棄演出機會,哪怕隻放棄一個晚上。不過,當他們完成演出,等到下班或者休假時,往往很容易生病或者感到身體某處不舒服。生不起病,這是他們許多人的共識。有位演員說過:"我們之所以不生病,是因為生病是件奢侈的事,我們負擔不起。對我們來說,我們"必須"不生病。雖然我一進家門或者一個人無聊待著的時候,也會輕易地感覺到身體某處不適一就像別人一樣,但我從來沒有把它當回事,因為我不能生病。有人說過,意誌力是生命最好的補藥。這說法絕不是信口開河。演戲的人們,都信服這種說法。"

意誌力是生命最好的補藥

我認識一個演員,他長年累月地受到風濕症的折磨。就算是從旅館走到劇院,僅僅兩條街的路,他也得借助手杖,而且走得相當費勁。可是,一旦聽到該他上台的信號,他馬上就把自己身體的病痛忘光,立即滿懷激情而且步履輕盈地登上舞台。內心強大的表演動力,使他能在整個演出中完全忽視肢體病痛。比起思維力量和演出的激情,肉體的疼痛暫時相形見絀了。演出一結束,他又會回到原先的病痛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