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曆史機遇(三)(1 / 3)

當今世界,自從“現代”科學和技術開始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大約從1650年開始)出現以來,技術知識和技術創新的擴散、轉移和利用速度以及強度一直在以加速度方式迅猛增加。得到“技術”產品變得越來越容易了:個人計算機、攝像機以及諸如此類產品,在製造它們的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通信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促進了技術在全球的流動速度和流量。

技術的全球化意味著,公司的分布地點必須完全起到技術和市場情報彙集點的作用。同時它們必須與世界各地的其他分部緊密聯係。法國巴黎、日本築波和美國俄勒岡的小組將攜手工作,共享實時語言、計算機數據和圖像。“24小時實驗室”——一個積極利用全球時差的概念——提供了令人振奮的可能性。

目前,產品、製造工藝以及所提供服務的生命周期的縮短促使價格迅速回落(每年下降幅度達20-30%)。個人計算機業是這種快速演變的一個最新例子。解除控製(比如對電信和交通行業)或再控製(如對衛生保健行業)是促成變化的另一個強大因素。例如,製藥公司正在雙重壓力下苦苦掙紮:一麵是政府要求控製衛生開支的措施,一麵是使藥品投放市場的成本(特別是臨床研究費用)不斷攀升——平均每種藥6億美元。

公司間激烈的全球競爭、商業體製的解控以及大改組意味著,各公司必定將繼續發生大變化。“技術密集型”公司,即那些在很大程度上致力於技術知識創造的公司,也不能幸免於這種變化,其研究開發功能將出現相應改變。

技術密集型公司一般包括製藥、精密化工、電子、電信以及加工行業的公司。它們利用技術的方式與服務性公司,比如銀行、航空公司、媒體和娛樂公司等,有著根本的不同,因為後者是技術的使用者。

對以上所有這些公司而言,經營活動全球化的動力來自於參與國際商品、資本、信息、知識以及技術流動的需要。另一個動力是,需要使產品和服務進入一個從地理上來說更廣闊的市場,以補償產品和服務周期變短帶來的不足。冷戰結束後,國際關係中經濟因素地位上升,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全球化為跨國公司實現內部最合理運作、最佳資源配置和獲取最高利潤創造了有利條件,使發達國家有可能通過增加外部需求來刺激經濟增長,它們於是樂於扮演全球化的主角。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得到補充,有助於它們同世界市場接軌,加速生產和流通,因此它們也在努力掌握全球化的機遇,發展本國經濟。經濟全球化將使競爭加劇,促使競爭各方競相爭取為全球顧客服務、獲得規模經濟、利用最佳場所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最有效地利用新科技。因而經濟全球化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

今天的世界著名大公司已經很難說它的主要生產和銷售活動集中在哪個國家。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全球化成為跨國公司現在的發展戰略。發達國家把跨國公司看作推動全球化的骨幹力量,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也在起步。據聯合國統計,全球跨國公司及其子公司已分別超過4。5萬個和28萬個,子公司資產總值已超過8.4萬億美元。跨國公司已滲透到全球幾乎所有經濟領域和產業部門,而重點在電子、汽車、石化等產業。據估計,到2001年半數以上的跨國公司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將來自子公司。跨國公司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技術轉讓費用占到全球技術轉讓費用的百分之七十。1995年發展中國家首次躋身世界最大100家跨國公司行列,韓國的大宇和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榜上有名。發展中國家50家最大跨國公司國外資產總值已達到790億美元。

對外直接投資是全球化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跨國公司掌握全球化機遇擴展業務和賺取利潤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投資總額從80年代末的1660億美元上升到1996年創紀錄的3500億美元,當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餘額達3。2萬億美元。目前對外直接投資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但一個新的趨勢是,發展中國家吸收的外資在增加,1993-1996年期間吸收了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三分之一。發展中國家同時參與對外投資,1996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達510億美元,創曆史最高紀錄。

二、信息全球化的特點世界範圍內網絡正在改變著媒體的格局。我們應當看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網絡必將在一個平台上統一,各種各樣的多媒體終端將紛紛問世。另外,以紙張為基礎的報刊前景也不容樂觀,紙張作為信息載體已“力不從心”,用它儲存信息不但笨重,而且容量小、成本高、複製困難、不易保存;另外,製造紙張還消耗大量寶貴資源,並且汙染環境。國際紙漿和紙張聯合會的調查表明,目前全球木材產量的35%用於造紙。與紙張相比,電子媒體利用計算機技術存儲和處理信息,利用電信技術傳遞信息,它容量大、體積小、成本低、檢索快、易於複製和保存、易於處理和音像圖文並茂等優點,並且它消耗的資源很少,對環境的汙染也較小。而且,科學家正在探討研製象報刊一樣的閱讀終端,如果這種終端問世,成本進一步下降,目前的報刊將必然被邊緣化。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預測,盡管短期內數字化媒體還不可能把傳統媒體擠出曆史舞台,但在21世紀,目前的傳統媒體必然會退出曆史舞台,這就象火車取代馬車、電燈取代油燈、激光照排取代鉛字排版一樣。不過,傳統媒體並不是簡單的死亡,而是一種揚棄、一種鳳凰涅盤。

麵對網絡時代的挑戰,傳統媒體必須調整戰略。據瑞典網絡調查公司2001年2月13日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目前在瑞典全國網民中,上網瀏覽瑞典各大報紙主辦的電子版報紙的人數已占三分之二。美國著名的傳媒巨頭“時代華納”在2000年1月與“美國在線”合並,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行情顯示牌上,進行交易的隻有美國在線,這是一個“孫子吞並老子”的現象,傳統媒體必須放下架子。可喜的是,中國的傳統媒體積極對待網絡時代的挑戰,已開始迎接新媒體革命的到來。1997年初,中國一些新聞單位就紛紛建立“電子版”。當時以各種形式上網的新聞傳播媒體經統計是36家,而到1999年底,中國上網報紙已經接近1000家,上網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台超過1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