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東方科學與文明的複興(一)(1 / 3)

我們在這裏論述東方科學與文明的優點,並大膽預言東方科學與文明必將複興。寫這本書闡述我們觀點的時間是21世紀初,盡管現在有很大一部分人包括我們中國人自己,仍然認為東方科學與文明缺乏活力,甚至認為古代東方並沒有科學,東方文明也是一種腐朽的文明,但是我們仍非常堅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觀點會被越來越多的事實所證實。

大曆史觀

我們討論的東方概念是特指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相當於英文中oriental(東方,特指中國、日本等地)的概念。東方科學與文明是源於這一地區的科學與文明。對於東方科學與文明的認識,在過去200年我們是走了彎路的。在5000多年的中國曆史上,在當時人們的眼中中國是世界的主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他一切國家和民族都應該毫不例外地服從我們。無論是漢朝張騫通西域,唐朝的玄藏遠涉萬水千山,進入印度取回萬卷佛經,還是明朝鄭和的船隊遠航西洋,同一個又一個國度的國王君主交換禮物,都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帶著明顯的巡查意味的遠航。在那個時代,任何外國和外族,隻要沒有和中國的行政製度和文化製度聯係在一起,就必定是落後的蠻夷之地,所以朝廷中不會有外交部,首都也隻有蠻夷館、四夷館、番館,不會有國賓館。當時中原王朝和一切外國外族的關係都隻是皇帝與臣屬的關係,自然沒有平等可言。如果換了一個民族或朝廷,可能早就被其他外來力量消滅了,但幸運的是,高山、大海、沙漠,草原將中國與其他文明中心隔開了,使它成了中亞大陸最強大也是唯一的文明中心。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十月。兩廣總督郭世勳接到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轉的英國方麵的一封致大情皇帝的信件,信中英國方麵以懇切的言辭提出希望在來年乾隆皇帝82歲大壽時能夠到北京向這位偉大的中國皇帝祝壽。乾隆讀完英國人的信函,龍顏大悅,於當年(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2年)十月二十日(農曆,以下同)下達聖旨:“閱其情辭,極為恭順懇摯,自應準其所請,以遂其航海向化之誠,即在天津進口赴京。”乾隆最終也沒能讓這一行遠道而來的“貢使”向他跪拜叩首。英使認為中國皇帝與他的英國國王地位是平等的,他隻能用對待國王相同的禮節來覲見皇帝,乾隆最終不得不接受他們單腿下跪的英國式禮節。可笑的是,英國人的腿無法彎曲的神話繼續流傳,以至於半個世紀後還有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向皇帝建議,由於洋人的腿關節無法彎曲,中國軍隊隻要用長竹竿將他們撥翻在地,他們就會束手就擒了。乾隆還給英國國王寫下了一封“敕諭”作為答複,“敕諭”說:“爾英吉利世居西解,地隔重流,名不隸幹職方,事罕見征乎史冊,因響風而慕義,……”認為英國遠隔重洋,名不見經傳,本來沒有資格列為藩屬的,考慮到你們遠道而來,誠心可嘉(但這也是皇帝的功德感動上天的結果),已將你們和其他藩屬一樣對待,考慮使臣歸途困乏,已供應大批給養,還破格賞賜你許多珍寶,我會自強不息,享受健康長壽,你應該好好治理你的國家,不要懈怠,要理解我不稀罕你遠方寶物的胸懷,希望你永遠接受我們達到天下太平的教化,特意給你做了指示,不要辜負我的期望![1]中國喪失了一次與西方文明,特別是科技成果的全麵接觸機會。英使帶來的禮品中有銅炮、榴彈炮、毛瑟槍、連珠槍和劍刀片,也有加配了全套裝備擁有110重炮的英國最大的軍艦的模型,還有顯示英國科學和工業水平的天文地理儀器、工藝品、日用品、工礦產品、圖片畫像等。但這些送上門的信息絲毫沒有引起皇帝和大臣的重視,隻是當作蠻夷的貢品而藏儲深宮,普通民眾是無緣見識的。乾隆在圓明園曾參觀了全部禮品,並對軍艦模型表示出極大的興趣,可惜翻譯人員的水平大差,許多技術上的名詞翻譯不出來,迫使他不得不簡化他的問題,就這樣,一個可以充分認識英國人堅船利炮的大好機會給白白放過了,到下一次認識的時候,已是48年之後。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中國以失敗告終。這次失敗帶給中國的是無窮的災難以及內政外交的全麵困窘。中國人對自己古老文明的認識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特別是20世紀最初的幾十年,人們提出砸爛孔家店,包括魯迅等人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但又過於偏激地批判,甚至魯迅這位學醫出生的大文學家大思想家曾一度全盤否認中醫,盡管後來魯迅也認識到自己對中醫的看法過於偏激。在20世紀70年代,批林批孔運動居然成為文化大革命的一項重要工作,把東方聖人孔子與當代的林彪一同批判,盡管這一運動別有用心,但人們想起它仍有很大程度把它作為一段曆史笑話。我們承認,在過去100年,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否認遠遠超出了應有的程度,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

我們相信,再過100年1000年,我們的後代重溫我們關於東方科學與文明的複興,他們會感到這是非常正常不過的事情,正如同我們現在認為地球是圓的一樣,盡管在並不很遠的曆史上,人們還擔心如果地球是圓的,那麼住在地球對麵的人豈不要掉下去嗎?

我們人類剛剛搖擺愚昧狀態。因此,我們必須用星球意識看待我們的曆史、現在和未來。如果從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1543年出版算起,人類開始覺醒的時間隻有450多年,如果從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年出版計算,人類第一次科技革命距今僅310多年,而愛因斯坦1905年發表相對論的第一篇論文距今僅90多年,第一台計算機1944年才問世。人類步入現代文明的時間是如此之短,比起人類的過去和未來僅僅是滄海一粟,以致於用人類剛剛擺脫愚昧階段描述當今世界更為恰當。

第一次產業革命和第二次產業革命是為人類找到動力並大規模應用的過程。這兩次革命中的一係列突破的作用是放大人類肢體力量,延長人類肢體功能。它們引發了工業革命,使人類告別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

從某種角度講,人類曆史就是滿足人類不斷增長變化的需求的曆史,人類的生理需求是有限的,精神需要是無限的,即便是對於衣食這種基本的生理需求,人類也不僅僅滿足於溫飽,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衣食需求中的主體已成為精神需求。曆史上,科技的進步大都應用於滿足人類物質需求,第一次產業革命和第二次產業革命大大滿足了人類物質需求,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對精神的追求必然超過對物質的追求,繼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之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到是順理成章的。

如果把知識經濟時代比喻成一條浩瀚的長河,那麼它的源頭在哪裏呢?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把目光拉回1944年1月在英國誕生的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上。如果說蒸汽機、電動機是解放人類體力的話,那麼計算機則是人類處理和貯存信息的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解放人類的腦力。二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以計算機和通信為龍頭的科技群體的崛起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到90年代末期,知識經濟時代初見端倪。

知識經濟的崛起是與因特網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分不開的。自1993年初美國總統克林頓提出興建信息高速公路以來,全世界掀起一次興建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標誌著第2次信息革命的到來。如果說以計算機誕生為標誌的第1次信息革命主要解決的是信息處理問題,那麼第2次信息革命將重點解決信息傳輸問題。它的到來將再次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