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城防是天啟二年廣寧兵敗後,由袁崇煥和參將祖大壽帶著萬餘民壯兵丁在這裏一磚一瓦重建起來的。這裏不僅僅鎖住了整個遼西走廊,而且還輻射了周圍數百裏的地域,建奴要攻打山海關那就非走寧遠不可,但是終明一朝,建奴也沒能打下寧遠,更別說染指山海關了。張振嶽每念及此處,都咬牙暗恨道,若不是你吳三桂放開關門,建奴如何能入關,明亡之後怎會無華夏,後世又豈會敗壞如斯。
張振嶽突然想到,這吳三桂的老子吳襄此刻不正是在祖大壽麾下擔任都司一職嗎,吳三桂不也才十二三歲的年紀。
要不,自己提前把這廝做了?
忽而又搖搖頭,曆史的走向很多時候真的是大勢所趨,你改變了一時卻改變不了一世。比如自己抓了布木布泰這個未來的孝莊皇太後,結果又如何?不敢向明軍要人的宰桑還不是隻當沒了這個女兒,把年紀更小的一個女兒給皇太極送去做小老婆了。恐怕自己就算殺了吳三桂,這山海關還是會被人打開的。樹的根爛了,不是靠砍掉幾棵枯枝爛葉就能解決問題的。
這些日子,張振嶽經常帶著蕭嚴、宋小魯往袁崇煥的府邸跑,起先是借口送點野山參什麼的。後來更是天天求教。其實張振嶽的意思很明確,找靠山,雖然曆史上老袁的結局十分悲慘,但是人家中間也是風光的,隻要自己能積極跟進,保不齊還能幫著老袁避免悲劇。
而袁崇煥也不是什麼不通人情的角色,對於張振嶽主動表示依附的自然也就大加重用,並且很快請到了軍令,張振嶽這一軍從副總兵官魯之甲名下直接劃到了自己這個參政的名下。
張振嶽不僅僅是討好袁崇煥,在抵達寧遠之後的幾個月中,他充分的發揮了自己長袖善舞的特點,首先是同趙率教、祖大壽這些遼西人搞好了關係。隨後和滿桂、馬世龍這些外來戶也處得不錯。
漸漸的,張振嶽在寧遠城也算是站穩了腳跟。
轉眼就到了大明天啟五年七月,天氣已經進入到了盛夏。
三兄弟正在校場主持訓練,這寧遠城規模不小,光是軍營就有五座,其中四座近鄰各門,分有四位參將駐防,而張振嶽由於直屬袁崇煥,所以兵營位於城中。
“大哥,這鬼熱的天,兵士們可都是光著膀子在訓練,咱們眼下差不多三個月沒發軍餉了”蕭嚴抱怨道,“朝廷就這麼缺錢,不會是有人貪墨吧?”
張振嶽沒有接這個話題,他向宋小魯問道:“咱們賣掉百年參的銀子有多少?”
宋小魯算了算道:“不多,也就萬把兩銀子,這寧遠是前線,來做生意的都是黑心戶,宰人的刀子磨得快的很。”
張振嶽也沒多說什麼,隻是對蕭嚴道:“咱們麾下這些兵士和別軍不同,對於銀錢沒什麼概念,隻要有吃有喝,他們就不會有什麼意見。你們還是把心思花在訓練上,還有語言的學習上,要告訴這些兵士,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