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章 活捉四王子(五)(1 / 2)

世界上也許真的存在氣數一數,或許滿洲八旗本身是可以被擊敗的,但是明軍卻始終無法消滅他們。這或許是滿洲八旗氣數未盡的緣故,也可能是大明氣數已盡的緣故。

一名名叫劉伯鏹的大明生員從清軍控製的錦州地區逃出,帶來了該地兵力空虛(都隨努爾哈赤出征蒙古和北方了),卻有重要人物(努爾哈赤的四王子湯古代)存在的重要情報。這本是一個愛國人士的拳拳之心,可是很遺憾,由於邊軍的腐朽糜爛,最終的結局卻是一個悲劇,劉伯鏹甚至因此成為了所謂的漢奸!!!

故事還得從六十四歲的孫承宗終於扛不住朝中壓力,決定冒險出擊開始。在此之前,孫承宗在遼東地區的戰略十分成功,在經濟上通過一大堆禁賣扼殺建奴的生存基礎,用當時的一句玩笑話說,隻有光著身子的人才有可能通過明軍的哨卡。在政治上,孫承宗積極籠絡林丹汗等和建奴不睦的蒙古貴族,通過分化蒙古貴族減少建奴的外部助力。最後則是通過步步為營的堡壘戰,一點一點的壓縮建奴的生存空間。這個戰略在現在看來可行性很高,因為從頭至尾老孫頭就沒打算和努爾哈赤玩什麼大決戰,按照他的思路隻要堅持個十年左右,建奴都不用打,光是自己餓都得餓死。這種類似於後世美國玩製裁的辦法立刻獲得了遼東地區廣大官兵的熱烈歡迎,大家現在最大的理想就是別跟建奴交手了,傷不起。

孫承宗這一套軟戰術對於努爾哈赤來說基本上是無解,他甚至都找不到可以進行決戰的戰機。於是從大明天啟二年廣寧之戰到大明天啟五年,努爾哈赤十分罕見的沒有發動任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唯一被記入史冊的大型活動就是正式遷都已經營建了三年的盛京。

這種狀態下,如果孫承宗的戰略繼續執行下去,也許不出十年,八旗內部就會因為各種經濟困難而發生內亂,最終瓦解消散。而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很可能最終的結局是被自己的子侄殘殺掉,就如明朝過去對付蒙古人的辦法一樣。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用這招的時候,東林黨還沒出生。

可惜,曆史沒有如果。。。

最終的史書上對於柳河之戰的記錄如下:天啟五年,馬世龍誤信生員劉伯鏹之言,稱後金四王子湯古代進駐耀州,手上兵源不滿三百人。世龍大喜,派兵自娘娘宮渡三岔河,打算襲擊耀州(今遼寧省營口縣嶽州村),並先遣魯之甲與李承先二將率領前往,這時由於駐覺華島水師遊擊金冠、姚與賢等遲未前來接應,至二十五日舟仍不至,李、魯二人率領八百人透過七隻漁船強渡三岔河,導致形跡外泄,造成柳河之役的潰敗,死傷四百多人,魯之甲與李承先均戰死,中軍錢應科落水死。。。

這完全就是一個大笑話,因為耀州的建奴確實隻有三四百人,而渡河的遼東軍也不過八百人。從規模來看,這確確實實也就是一個前哨戰的規模。可問題是最終是李承先的五千人馬全軍覆滅,除開被努爾哈赤私自湯古代帥部斬殺的四百人外,還有至少四千五百人去哪兒呢?

至少有四千明軍是沒有過河的,這四千人也沒有遭到建奴的追擊,更沒有回到寧遠,而是憑空從曆史上消失了,當然不是穿越,而是逃散了,這些來自湖廣四川的兵丁做夢都想逃回老家去,逮到這個機會,而且拿到了餉銀的他們豈有不跑之理,自然是一哄而散了。這點恐怕就是經曆邊事的孫承宗也是始料不及的。最後為了減輕罪責,隻能是說誤信人言,劉伯鏹被視為奸細遷居綏遠(孫承宗最光明磊落處就是沒用劉伯鏹的腦袋頂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