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曆來被風水學家稱為“山環水抱必有氣”的理想都城。其西部的西山,為太行山脈;北部的軍都山為燕山山脈,均屬昆侖山係。兩山脈在北京的南口(南口是兵家要地)會合形成向東南巽方展開的半圓形大山灣,山灣環抱的是北京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河流又有桑幹河、洋河等在此彙合成永定河。 在地理格局上,“東臨遼碣,西依太行,北連朔漠,背扼軍都,南控中原。”利於發展和控製的戰略。
明成祖朱棣選定北京為都城,他既要用此地理之氣,又要廢除元代的剩餘王氣。當時的風水師便采用將宮殿中軸東移,使元大都宮殿原中軸落西,處於風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殘餘王氣;鑿掉原中軸線上的禦道盤龍石,廢掉周橋,建設人工景山。這樣,主山(景山)--宮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門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風水格局又重新形成了。
由於後世家裏條件一般以及自己不太喜歡北京的得瑟的緣故,張振嶽並沒有去北京遊玩過。但是對於北京的曆史他卻是耳熟能詳,看著皇宮後麵的景山,他不禁想到一件事,這山本來是不存在的,完全是明成祖為了破掉前朝王氣給人工堆出來的。可最後大明最後一位皇帝的結局卻是在這山上上吊自殺,也不知道到底是破了誰的王氣?
這裏就是北京,張振嶽和隨行的蕭嚴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氣。走過亂糟糟的外城,進入內城準備到兵部述職的張振嶽都忍不住激動起來,這是東方文明最後的繁榮。
和後世那廣闊的天安門廣場不一樣,這個時候沒這玩意,天安門根本見不著,能見著的是大明門。聽老督師孫承宗提過,在天安門至大明門之間,是用石板鋪成的供皇帝出入的中心禦道。沿中心禦道兩側建有連簷通脊長700步的千步廊,東接長安左門,西接長安右門,東西朝房各110間,又折而北向各34間。千步廊之外環築高達6米多的朱紅色宮牆。牆外兩側集中了帝國的各大衙門。東宮牆外邊是禮部、吏部、戶部、工部、宗人府、欽天監等有錢有勢的官署(今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曆史博物館一帶),西宮牆外為五軍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門(今人民大會堂一帶)。
張振嶽和蕭嚴實地踩了一下,除了大明門確實是進不去見不著內情外,這六部的衙門到是好生的氣派。和清代不注重修衙不同,明代是很強調所謂體麵的。
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盡管如此,蕭嚴還是感歎的對張振嶽道:“大哥,這世道變得太快了,想想兩年前咱們還是被刑部追捕的逃犯,現在卻已經是可以出入兵部的武將了。”
張振嶽點點頭:“世事無常,咱們兄弟一路走來不易,所以以後還是要多籌謀一些,不要白費力氣做無用功才好。我已經使錢打探過了,那張老匹夫眼下又投奔了閹黨,雖然外放了山西布政使不在京中。可咱們兄弟在這京師算不得什麼,所以凡事還是小心為好,你特別要注意自己那暴脾氣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