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裏做官隻為財,張振嶽在獲得了天啟帝如此巨大的信任和授權之後,對於在明年八月初上繳內帑六百萬兩銀子是一點擔心都沒有。想想看,自己身兼三個總督職務,管著整個江南地區的軍政事務和海關官方,又是欽差,相當於流動皇帝,要撈不到銀子就稀奇了。
可這麼稀奇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首先是南直隸各府的官員一夜之間清如水了,迎接自己這個上差用得都是土特產。而諸如錢謙益這樣給秦淮河的婊子梳個頭都可以隨便扔出個七八萬兩銀子的主,居然硬是分文不討,隻當沒有這麼個總督存在一樣。這種自命清高的無禮行為立刻恨得張振嶽直咬牙,也好,原本還有一絲內疚的張振嶽現在對於這些富裕的江南士紳再無半分虧欠之心,既然你們不把老子當盤菜,那老子就要扣你們去秦淮河瀟灑的銀子。
不過張振嶽現在難得去招惹這些江南士林的實力派人物,他要做的事情很多,自然也要分先後。所以第一步還是從社會影響最小,也最好進行行政操作的衛所入手。
孫傳庭之所以說衛所已經不堪一戰並不是什麼氣話,而是有根有據的。
當初朱元璋設立衛所製度的時候,本意是替國家省錢,減輕廣大農民同誌的負擔。人家可比後世每年一發的中央一號文件要靠譜多了,說幹就幹,直截了當把中央財政都給弄沒了。而地方財政也被他算得死死的,至於軍隊更是真正做到了不拿國家一分錢。
那麼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就是依靠衛所和軍戶製度,衛所製度就不複多言,軍戶製度則是一個很沒人性的製度。明初﹐軍隊由“從征”﹑“歸附”﹑“謫發”﹑“垛集”四部分構成。洪武二十一年(1388)﹐在元代舊籍冊的基礎上﹐由兵部改置軍籍勘合﹐詳細開列軍戶從軍來曆﹑調補衛所年月﹑在營丁口之數﹐從而建立起新的﹑較為完備的軍戶製度。非經皇帝特許或官至兵部尚書﹐任何人都不得自行改籍。軍戶的軍差包括﹕ 戶出一丁赴衛當兵﹐是為旗軍。旗軍或操守﹐或屯種﹔ 戶出一餘丁隨正軍到營﹐佐助正軍﹐供給軍裝﹔ 軍戶戶下須以一丁供給在營正軍﹔ 戶下若無丁壯﹐須僉幼兒為“幼丁”﹐以備成丁後勾補當差。為使軍戶能自備服裝盤費﹐明政府規定﹕軍戶耕種的田地(軍田)在三頃以內者可免雜役﹔三頃以上者須與民戶一起承擔雜役﹔隨營餘丁和戶下供應餘丁亦可免當差﹔正役仍要承擔。但這些製度在實際執行中並未貫徹﹐軍戶的雜役負擔沒有減輕。同時﹐在社會地位上﹐軍戶亦低於一般民戶。民戶若與軍戶通婚勢必連累自己的子女﹔軍戶丁男僅許一人為生員﹐民戶則無限製﹔正軍戶五丁以上方許充吏﹐民戶二丁以上即可充吏﹔民戶有罪﹐往往以充軍處罰﹐軍戶不許將子侄過房與人﹐脫免軍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