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嶽最終沒能見到自己的二弟蕭嚴,他在陛見之後就踏上了返回南洋的路程。和來的時候不同,這次南下的隊伍十分龐大。大批醫生和生活困難的技術工人,軍戶以及數以十萬計的移民都跟隨行動。張振嶽為此還專門開啟了呂宋到福建福州馬尾,呂宋到寧波的航線。大批寶船從南洋艦隊分了出來,除了六十條蓋倫戰艦外,其他的水師戰船都被改造成了商船。
吃水淺的就專門跑跑四府間的短程,吃水深的就跑大明或者日本、朝鮮的遠程。
張振嶽回到獅子城已經是六月初了,這個時候天氣酷熱難耐,為了避免妻兒家人中暑,張振嶽舉家遷到了巴厘島,白天躲在房子裏聆聽海浪的聲音,晚上則走到屋外享受著海上吹來的陣陣涼風。
範景文、李國助、宋小魯三人也已經按照張振嶽的思路整理出了一個十五年發展規劃出來了。
按照這個規劃,獅子城將成為一個十分繁華的存在,首先是一個巨大的港口—星港。
以後東西方間的貿易,星港就是唯一的樞紐,張振嶽為了提升星港的效率,親自按照後世的記憶設計的所謂的塔吊,並按照後世外貿櫃的樣子設計了十尺的貨櫃,這玩意好啊,就此一項,貨物遭受水漬損壞的概率就大大降低,而且裝卸也可以流程化了。
具體來說,原來所有的貨物都必須拉到碼頭來,然後一件件送上船。現在就不用了,直接用木製貨櫃,把塔吊和木櫃一掛好,最重五噸的貨櫃就能被調上船。當然這樣操作也有弊端,那就是卸貨港沒有貨櫃和塔吊啊!沒關係,目前用貨櫃運輸的都是巨型寶船,這種船上本身就有簡易塔吊,可以把貨物從船上調下去,再把木櫃調回來。至於其他的船,對不起,還得原始裝卸。但是這已經足夠了,許多怕水的貨物紛紛選擇等寶船。
星港的規模在後世看來也是驚人的,足足一千米長,五百米深。二十個作業碼頭延伸入海,可以同時允許二十條寶船靠港停泊並進行各種作業。
外圍還有十個三百米長一百米寬的裝卸場。這些裝卸場同時可以裝卸五個櫃,並提供二個標準寶船運量的貨倉用於存貨,這樣就為一些貨物的拚船提供了便利。
整個星港大碼頭一共提供了二萬五千個直接崗位,包括塔吊操作(這種無動力塔吊需要大量人工操作),包括裝卸工人,包括理貨、包括查驗等等。此外還有負責收貨和聯係船舶的牙行和船務公司,大約三千人。
整個碼頭分別由荷屬東印度公司、歐亞聯合公司和星港港務三家公司分包,這也是張振嶽的思路,避免壟斷之後的爛掉。
這一切都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存在了,連荷屬東印度公司的代表們在聽完整個規劃後都立刻表示自己要加入。
整個獅子城則是圍繞星港來搭建的,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配合星港的部分,包括修船廠,機修廠等,此外還設立了港務管理衙門,港務生活城(三萬混碼頭的人的生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