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如此的諷刺,當初那個一心一意站在人民這一邊的蕭嚴同學現在居然堂而皇之的統帥著大明王朝的四萬邊軍去陝西鎮壓農民“起義軍”,去充當封建王朝和地主階級的劊子手。而當初那個對農民起義很不感冒的張振嶽卻在新華省幹著“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工作,呃,其實也不是土豪了,嚴格來說是土著。
新華省的土著被毫不客氣的驅逐到了沙漠地區,如果他們拒絕加入中華大家庭的話,張振嶽不介意他們去啃沙子,無論那個種族,殖民者都是這個德性。
新華省實在是太大了,最終張振嶽在抵達新洛城的時候,不得不把這個麵積不亞於大明王朝的地方重新劃省,這一次有所不同,張振嶽沒打算把這塊土地列入大明治下。所以對於人員的出入也進行了嚴格的控製,準確的說就是準進不準出。
張振嶽決心潛心三年,把這個地方治理好,至於行政劃分,顯然一個省是不夠的,他重新設立了以下五個省:
中華省,以新洛城為中心,包含新洛府、明德府、士毅府和遠誠府四府三十二縣,這裏是最適合發展農業的地區,第一批六十萬農業人口就落戶在這裏,而陸續從山東遷來的三十萬人隨後也落戶在這裏。張振嶽算是很不錯的統治者,不但免費提供種子、耕牛和耕地,而且還出錢組織大家興修水利,建設村落。來自歐洲的移民則以手工業者為主,所以他們和從南洋動員過來的十五萬手工業者一起成了城市第一批居民。
這尼瑪那裏是明朝末年,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包吃包住包分房。
在沙漠和平原之間是麵積很廣闊的草原,張振嶽也顧不上什麼生態環境了,這片草原被他劃定為牧場,用於放養軍馬和開發礦產。住在這裏的人不多,大約五萬人,還多是土著,不過不是新華土著,而是南洋土著。不會養馬沒關係,有蒙古騎兵教,笨得教都教不會的,很遺憾,去挖煤吧!
草原被劃分了三個省北華省、南華省以及東華省,省城一般是作為商貿物流中心來建設的,其他地方並沒有建設城市。
靠印度洋這邊,比較濕潤的地區,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多雨,屬於後世說的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這裏和部分草原被設立為西華省,省府西華城是個港口城市。
沙漠地區則被更名為大漠土司,分給十二個土著部落共管,什麼時候肯漢化了,什麼時候撤銷,不服氣就來打好了。宋小魯一改往日的疲遝,在沒有張振嶽的日子裏很是出了次風頭。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裏,最終實現了一百二十萬人的第一代移民者,即使是在後世也是不多見的。看到這樣的成果,張振嶽也不禁拍著宋小魯的肩膀道:“三弟,你辛苦了。”
不僅僅是發展工農業,張振嶽有心在這個大洲上建設一個新的華人世界。
這就要從教育入手了,張振嶽十分大膽的在五省推行“民權教育”,效果什麼的不管,起碼讓人明白自身的權力要靠自己去爭取的道理,不要傻乎乎的盼著青天大老爺出現。要知道青天大老爺也不容易,任何人去挑戰官場潛規則都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哪怕他是皇帝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