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築好的牆頭,看著秀麗的大好河山,張振嶽背著手對蕭嚴笑道:“從咱們開設三義百貨棧算起,轉眼已經是十年了。”
蕭嚴點點頭:“是啊,彈指一揮間,十年就過去了,大明還是那個大明,行將就木,無藥可救。”
張振嶽聞言笑道:“說這般煞風景的話做甚!咱們現在不就是在開創新局麵嗎?等到把這些西南的土司給平了,雲南就是改變民族命運的地方。”
蕭嚴看了一眼張振嶽突然問道:“大哥,我一直有個問題想問你。”
“什麼問題,問吧!”
“將來咱們守住了華夏,你打算怎麼對朱家,是廢掉還是?”蕭嚴提這個問題完全是他個人興趣所在,其實從他們三個當初立誌改變這段屈辱曆史開始,這個問題就一直存在於蕭嚴的腦海中了。
蕭嚴也是讀過書的人,知道曆史上但凡是改朝換代,皇族的下場是要多慘就有多慘的。
張振嶽回看了蕭嚴一眼:“看樣子二弟已經是徹底融入大明了,居然會問這樣的問題了。”
想了一會後,張振嶽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君非亡國之君,臣實亡國之臣,這樣的皇族還是值得擁有啊!”
就是這樣一個半開玩笑似的答複,讓蕭嚴一下子把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了下去,大哥還是那個大哥,沒有變。
兩兄弟正在聊天的時候,一騎從遠處飛奔而來,從戰甲上看這是蕭嚴部的斥候。這也是整合時候發現的一個特點,以陣法和火器的運用上,原屬張振嶽的歐亞聯合軍明顯處於優勢。但是在斥候和近戰方麵,蕭嚴的部隊顯然是經過實戰的。
所以張振嶽在訓斥反對合並的諸將官的時候道:“遠距離開槍是個技術活,近距離搏殺才能真正考驗一個真正的軍人,隻有經曆過血戰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這話說得,當時歐亞聯合軍的團參將們個個麵紅耳赤不敢言聲。
隨後的整編中,蕭嚴的部隊被整編為六個團,張振嶽的部隊被整編為十個團。
考慮到這個時代人的習慣,張振嶽他們並沒有簡單的把團用數字編號,而是按照明軍的習慣給了每個團番號。
而在這次站前,張振嶽對下屬各團進行了二次整編,各團兵力從原來的三千人擴大到五千人。這大明畢竟和歐洲還是有所不同,戰爭中的兵力規模決定了基礎兵力不可能如歐洲那樣那麼少,過少反而不便於指揮了。比如蕭嚴舊屬的六個團就被整編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團,而張振嶽麾下的舊屬十個團則被整編為六個團,則因為以火槍為主,而且去過歐洲已經部分西化的原因,采用西式編法,分別是第一火槍兵團到第五火槍兵團,外加一個海外兵團。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海外兵團的五千名士兵是由法國人和日耳曼人混編而成的,最讓張振嶽滿意的是,這些洋鬼子對自己絕對忠誠,當然前提是自己能按時付薪水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