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是信奉“食不言寢不語”的儒家教誨的,所以接下來的用餐他沒有再說話。
或許是因為張振嶽剛才的舉動,崇禎帝在撤下飯菜後並沒有讓張振嶽退下,而是讓王承恩上了茶,然後和張振嶽談了起來。
“愛卿,當年皇兄大行之時,曾對朕說,愛卿是大明柱石,蕭士毅可以重用。現在回過頭來,朕這個做弟弟的沒能好好聽皇兄的話,對你們兄弟二人重視不夠啊!”
“臣惶恐,臣何德何能,居然當得起先帝如此謬讚。我們兄弟二人才疏學淺,能夠有今時今日不過是因為先帝和陛下的信任,嚴格說起來不過是刀口上舔血的粗蠻武夫,如何稱得柱石一說啊!”謙虛絕對是沒錯的,張振嶽立刻離座表白道。
孰不知,這正和了崇禎帝的胃口:“愛卿坐下說話,坐下說話。這些年你為大明東征西討,朕一直都沒有好好和愛卿談過一次,如今咱們大明到了眼下這個局麵,朕很想聽聽愛卿的想法,愛卿覺得朕如何才能扭轉眼下的危局。”
這個話可就有點交淺言深了,更何況問話的還是大明天子,不過給張振嶽的感覺,眼前這位有點溺水之人的感覺,正在四處抓救命的稻草。
“這個,請陛下恕微臣直言,微臣早些年在南洋,這些年在西南,對於中原諸事所知不詳,今日陛下如此一問,微臣實在不知道從何說起啊!”出於謹慎,張振嶽還是選擇了裝傻。
崇禎帝聞言也是臉色一暗,自顧自話道:“朕這有一言,出得朕口入得卿耳,這個事情朕也是考慮了好久了。有臣工建議朕遷都南京,說是北地已經無可守之必要,不是建奴犯邊就是流賊四掠,愛卿,你怎麼看?”
張振嶽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就是所謂的南遷之策。其實從曆史上看,如果崇禎帝真的南遷,大明未必會滅亡。理由很簡單,當時漢族的力量不是一般的強調,但是漢族的組織性卻是最鬆散的,如果沒有皇帝,漢族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而戰。南明當時在南京沒折騰幾下就完蛋了,並不是清軍有多強,而是南明內部出了問題。
崇禎帝父子都沒能從北京跑出來,按照祖製,福王的兒子當皇帝是沒問題的,可問題出在鄭貴妃身上。當年萬曆朝的時候,東林黨拚死擁護太子,與之敵對的就是鄭貴妃和福王母子。如今繞了一大圈,又是福王的兒子登上皇位了,你讓東林黨如何的安得下心來。
於是南明建立之後,沒有著手組織抗清,而是忙於爭奪皇權。東林黨和複社是什麼也沒幹,既不組織江南富家翁們籌措軍餉編練新軍,也不策動北方漢人反對滿清,而是打著愛國救國的幌子,幹著顛覆南明的大事。
於是曆史上最荒唐的一幕出現了,在滿清大軍南下的危急時刻,我們的複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就是桃花扇傳奇中那個泡李香君的帥鍋,居然拿著錢謙益的手令策動左良玉大軍南下攻擊南京。理由是清君側,要殺“奸臣”馬士英。結果呢?兩邊都讓滿清大軍一勺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