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 北京的末日(一)(1 / 2)

人們總是為了追求更理想的東西而輕信一些野心家的話,結果最後發現自己真的上當受騙了,獨立人格的缺乏是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我們毀掉的往往是幸福,我們得到的往往是災難,這才是甲申三百年祭真正的內核。

對於已經日落西山的大明王朝而言,這幾年就是噩夢一般的存在。

首先是李自成在河南成了氣候,先是攻破洛陽,生吃了福王(曆史上著名的福祿宴,這就是所謂的革命領袖,和非洲那些軍閥有何不同?),然後自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

緊跟著,為了實現“解放全人類”的夢想,身為革命領袖的李自成喪心病狂的扒開了黃河大壩,終於在第三次攻堅戰中利用水攻攻陷了省會開封,大明名將傅宗龍和三邊總督汪喬年兵敗被殺。至於那些據說是一心迎闖王的百姓被淹死多少我們不得而知,我們隻知道洪水過後,參加闖王大軍的人就更多了,原來革命隊伍就是這麼壯大的。

而大明這邊,在河南諸多流寇未平之際,居然不相信“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傻乎乎的派出洪承疇大軍去鬆山和建奴決戰(主要是給祖大壽去解圍)。事實證明,深得崇禎帝信任的洪承疇的實際才幹跟袁崇煥還是有差距的,並且這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啊。由於洪承疇調度不得法,加之吳三桂等人一看老洪有點水,當機立斷臨陣脫逃,最終剛愎自用的洪承疇全軍覆沒,其本人也成了建奴的俘虜。

軍事雖然隻是政治的延續,但是軍事上的連連失敗反過來必然會影響政治。崇禎帝已經不敢拿帶兵的武將開刀了,他能做的隻是處死自己還能處死的官員。這麼一來,大明的官員就更加信奉所謂的“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絕對沒得錯”的官場哲學了。無論崇禎帝問什麼,這些人都跟廟裏的菩薩一樣,眼觀鼻鼻觀心,反正就是不開口。

不過在兩點上他們很堅持,第一是在錢的問題上,加稅是不行的,還是請皇上開內帑,似乎崇禎帝的內帑還有很多錢一樣!非加不可了,他們也不是按照富者多收,窮者少收或免收來執行,而是強調聖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一樣收吧,也不管這樣會給叛賊增加多少兵力。或許在他們看來,改朝換代和他們關係不大,隻是換個對象山呼萬歲罷了。

這官員的心態還隻是一個方麵,更嚴重的是朝綱的崩壞,在大明三百年的曆史中,文官的地位是高於武將的,後人一度認為明代不尚武的原因在此。其實是誤會,明代軍事力量衰敗跟文官的政治地位高於武官無關,而是整個軍事體製打朱元璋哪裏就開始埋下禍根了。將軍的兒子還是將軍,或許能出戚繼光這樣的將才,但更多是廢才。強調血統的人實際上是最自私最愚蠢的,不但害了國家民族,也同樣害了自己的子嗣。

現在好了,文官壓製武官的體製在左良玉、賀人龍等人的破壞下終於被瓦解了,軍閥時代來臨了。左良玉割據湖廣北部(就是今天的湖北,因為湖南被李岩帶著白虎軍給占領了)就不提了,高傑、劉良佐、劉澤清、黃得功這著名的江北四鎮是怎麼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