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 台灣大海戰(二)(1 / 2)

南京,皇宮,已經登基稱帝,改元弘光的福王朱由崧正坐在當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坐過的位置上聽著朝中百官的爭吵。自打他登基以來,這樣的爭吵就沒有停止過,歸根結底就是他們對自己這個皇帝不服氣。朱由崧小字福八,明神宗之孫,福忠王(明恭宗)朱常洵的庶長子。1607年(萬曆三十五年)七月生於福王京邸,生母姚氏。

可別因為他是藩王的兒子就小看他,他的父親福忠王朱常洵是當年明神宗寵妃鄭貴妃的兒子。論及出身遠比後來接替神宗的光宗要高的多(光宗的母親隻是一個普通宮女),而神宗皇帝愛屋及烏,也很喜歡鄭貴妃為他生的這個兒子,並且為此不惜和文官集團進行了長達三十年的戰爭。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國本之爭,圍繞這個國本之爭還引發了著名的明宮三大案,東林黨就是趁著這個國本之爭一躍而起擊敗其餘諸黨一統江湖的。

1614年(萬曆四十二年),朱由崧隨其父福王朱常洵就藩於洛陽。這無疑是宣布了福王在這場儲位爭奪戰中徹底失敗了。不過勝利者也沒強到那裏去,光宗登基還沒一個多月就駕崩了,差點就走在他老爹神宗皇帝前頭了。

但是差一點就是差一點,福王這一脈就變成了藩王。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七月,朱由崧封德昌王,後進封為福王世子。1641年(崇禎十四年)正月,李自成陷洛陽,福王朱常洵從城上以繩索垂至平地逃出城外,藏匿於迎恩寺,後被農民軍搜出,被殺害。朱由崧縋城逃脫,前往懷慶避難,1643年(崇禎十六年)五月,朱由崧襲封福王。崇禎帝親手拿起了宮中的玉帶,派遣內侍去送給他。1644年(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正月,懷慶有農民軍進攻,朱由崧逃亡到衛輝,投奔潞王朱常淓。三月初四,衛輝也有農民軍進攻的警報,朱由崧隨潞王逃往淮安,與南逃的周王、崇王一同寓居於湖嘴舟中。

三月十一日周王朱恭枵薨於舟上,三月十八日福王朱由崧上岸,住在杜光紹園中。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殉國的消息傳至淮安。崇禎帝在北京殉國後,留都南京以及南方各省仍在明朝的控製之下。

從血統上來說,明光宗朱常洛有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二子,天啟帝朱由校無子,而崇禎帝朱由檢也殉國了,崇禎帝的太子及永、定二王均下落不明。所以應從明神宗之子、明光宗諸弟中選擇。福王朱常洵為第三子,以常洵居長。朱由崧為朱常洵長子,身在南京附近的淮安,因此在崇禎太子及定、永二王無法至南京繼位的情況下,福王本為第一順位。然而東林黨人卻持相反意見,以東林領袖錢謙益為首,以立賢為名,主張立明神宗之侄潞王朱常淓。史可法並稱福王“在藩不忠不孝,恐難主天下”。

張振嶽當時抓著蕭嚴和宋小魯一起看這份邸報的時候就哈哈大笑道:“這就是東林黨不對了,這皇帝寶座的傳承嚴格來說是有規矩的,真要按著規矩來說,如果不是我們把崇禎帝的兒子們救了出來,這福王才是最有資格繼承大統的。這些東林黨和複社啊,恐怕是還記著當年擁立光宗的時候和福王這一家子結下的梁子,怕福王當了皇帝報複呢?看看這理由找得,要多蹩腳就有多蹩腳,什麼叫潞王素有賢名啊?這大明大廈將傾的時候,出了我那大舅哥唐王做了點事情外,其他的藩王那個不是醉生夢死啊?居然還有立賢一說?最搞笑的還是我們的史二哥啊,看樣子也是學壞了,居然能給出福王再藩不忠不孝一說,人家朱由崧繼承藩王爵位的時候洛陽已經丟了,這藩王壓根就是四處在流浪,就藩就藩,藩都沒就就能在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