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章 台灣大海戰(五)(1 / 2)

南京,皇宮內,弘光帝正逐一看著各地送來的奏折,奏折的內容都是千篇一律的恭賀自己登基,這是一種表達效忠的奏折。

但是讓弘光帝很是寒心的是,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以及中南六個省都沒有給自己上折子。也就是說,這六個省的實際統治者威國公並不承認這個新皇帝。

看樣子史可法說得是真的,這個威國公是打算尊奉崇禎帝的遺孤為帝了。這不是把自己往死裏逼嗎?

這中國的封建帝王實際上是個很神秘的職業,如果把這個時代涉及國家層麵的權力按照結構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君權和神權。一般來說還有一個解釋權,也就是我們說的道統,君王的權力屬於法統,那麼儒家最大的權力就是擁有了道統,這也就是明代文官集團對抗皇帝最大的本錢。

沒錯,這天下皇帝權力最大,皇帝不但是整個帝國行政、立法、軍事力量的最高控製者,他同時還是所謂的真龍天子,神的代言人,也就說君權和神權在封建帝王時代是統一的。

但是在明代和清代不同的是,道統是不屬於皇帝的,滿清的皇帝通過文字獄等手段把道統和君權神權合在一起的做法,實際上這是一種倒退,是阻礙社會進步的做法。。。不過對於封建帝王專製製度來說,卻未必是個錯誤,實際上如果不是英國人用鴉片砸開中國的國門,以滿清的這套辦法,中國說不定到了21世紀還是滿族統治,這就是所謂的劣根性。

而在明代,皇帝是沒有那麼大權威的,一個事情的決策皇帝說了算,但是對錯就不是了。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天下清議的文官集團和士林是可以借助這種清議的力量限製皇權的無限膨脹,甚至還可以左右和影響朝政。當然人非聖賢,如果這種力量用在有益於國家的人手裏,如於謙、張居正,那麼還是好的。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權力也會失去控製,最終反過來養出了東林黨這幫東西,最後引起了整個朝政的動蕩不安。。。而大明也在這場法統和道統的爭鬥中走向了滅亡。

扯遠了,真正的問題是皇帝不單單是個職業,更是一個神權的附身,這當了皇帝的人就不是人了,而是變成了神。做了神的人還能再變回人嗎?這根本就是個有進無退的位置。

現在的問題就出來了,掌握著道統的東林黨和複社根本就不希望自己成為皇帝。雖然聽說西南六省的實際統治者威國公張振嶽和東林黨複社之間關係不好,還曾在南京和複社諸子發生過武力衝突,更是因為阮大铖的關係和東林黨的領袖錢謙益水火不容。可現在看來,他和東林黨一樣,都在逼自己。弘光帝已經不是在貪戀權位了,相反他是要保命,如果把皇位交出去,他失去的不單單是權力那麼簡單,還有自己的性命,這個能交出去嗎?

這個自然是不能交的,所以弘光帝把目光投向東南方,希望鄭芝龍能把事情順利擺平,到時候把人直接弄死在海裏,或者帶到南京來就都沒關係了,隻要在自己手裏,到時候是真是假還不是由著自己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