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風雲變幻(七)(1 / 2)

沒錯,在昆明,東西方的文明正在這裏激烈的碰撞著。尤其是在五華宮,你能看到穿著補服、都戴烏紗帽的官員從一個個穿著歐式軍裝禮服站著筆直的金發碧眼額士兵身邊走過。就是這麼的不和諧,但是不和諧的不僅僅是昆明。

在北京,這個昔日漢民族的政治中心,權貴聚集地,你幾乎隨處可見拖著豬尾巴的滿洲人。

這個時期滿人的頭發可不是後來電視劇裏那又黑又粗的大辮子,他們的發型很可愛的,跟光頭差不多,大部分頭發被剃掉,隻留腦後小手指細的一綹,擰成繩索一樣下垂,稱金錢鼠尾式。配合這樣的發式,胡須隻留上唇左右十餘根。

這樣的頭發估計在今天也就幼兒才會留了,不過在當時,這就是滿洲人的發型。後來入關之後,可能是受到了漢族的同化,他們自己也覺得這個發型不好看了,自遼東地區廣大漢族民眾的反抗至清入關後的無數次反剃發暴亂,成千上萬的漢人為之付出了巨大死亡。而此時的蓄發部位已悄然無聲地逐步由腦後移到了頭頂,但仍可稱金錢鼠尾式。

清代中葉,經過清除鎮壓以後,發式約自嘉慶初年起有所變化。頭頂著發的部位雖沒有變,但麵積已遠不止於一個金錢大,而是足有四或五個金錢大,相當於一掌心的麵積,蓄發數量明顯增加。胡須亦從隻留上唇左右幾根變成包括下巴在內的全部。

清代後期,即嘉慶以後男子的發式逐步演變為將頂發四周邊緣隻剃去寸許,而中間保留長發、分三綹編成辮子一條垂在腦後,名為辮子或稱發辮,這才是後世電視劇中的牛尾辮。

此前,遼東漢民早已深受剃頭之荼。早在滿洲建國時期,滿洲統治者就強令投降的漢人效法滿洲人的發式,把剃發作為歸順的標誌,如天聰五年(1631年)清太宗在大淩河之役勝利時令“歸降將士等剃發”,崇德三年(1638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國衣帽及令婦人束發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國。自今以後,犯者俱加重罪。”

清軍入關,繼續推行這個政策。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打敗李自成進入山海關的第一天就下令剃頭。五月初一日,攝政王多爾滾率領清軍過通州,知州迎降,多爾袞“諭令剃發”。初二進北京,次日多爾袞給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別發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撫,要求“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發,衣冠悉遵本朝製度”。這是清朝進入北京後正式下達剃發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這一政策遭到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在朝漢族官員遵令剃發的為數寥寥,不過孫之獬等最無恥的幾個人。不少官員觀望不出,甚至護發南逃,畿輔地區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多爾袞見滿洲貴族的統治還不穩固,自知操之過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順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諭旨中說:“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發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所以清軍入關後,剃發、易衣冠的政策隻實行了一個月。值得一提的,帶頭反對剃頭令的不是別人,正是那個在南明覆滅之後被人痛罵的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