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紹武皇帝登基(這個年號其實不吉利,但是張振嶽卻沒有提出反對,這讓選擇這個年號的五位上書房大臣很有麵子),整個昆明都開始了官帽子的大分派。
張振嶽因為忙著北伐,所以對這次的官位分派並沒有采取大規模幹涉的行動,在他看來,隻要牢牢抓住槍杆子,同時注意平衡,誰當官誰不當官對自己的地位很難構成太大的影響。由於張振嶽出人意料的放權,一時間,由於限製皇權引發的反對威國公的浪潮居然就這樣消失了,大家把目標都放在了官位的爭奪上去了。
而張振嶽再拿到以新君朱慈烺名義簽發的聖旨後,就回武昌去了,不過在離開昆明之前,張振嶽還是敲定了總理衙門的主要官員的任命,這首相之位是最炙手可熱的。範景文、阮大铖、黃道周都是有資格一爭的,甚至為了這個位置,忠君社還組織了一場翻舊賬運動,把矛頭直指阮大铖。如果不是張振嶽製止,估計又要清算閹黨了。雖然有了威國公的庇護,但是阮大铖最終失去了成為首相的可能。
範景文最終獲得了威國公的支持,出任總理衙門第一任總理,也就是首相。這個原本應該是崇禎帝殉國時一道殉國的明末忠臣卻因為當年痛罵張振嶽的壯舉,在他五十七歲的時候陰差陽錯的成為了整個大明帝國自胡惟庸之後的第三位宰相。這也是一個昆明城中各派都能接受的人物,所以任命一出,無人反對。
方孔炤無疑是這次爭位的一大受益者,他獲得了威國公的支持,最終由範景文提名,擔任內務相,楊畏知則出任分管外務和民族事務的外務相。
陸相和海相人選引起了各界的關注,由於五軍大都督府尚在,這個陸相的實際權力和過去的兵部差不多,隻不過隻管陸軍軍務和軍工罷了。所以陸相人選引起各方關注,張振嶽思索再三,最終任命二弟蕭嚴為陸相,五軍都督府大都督一職則由孫傳庭接任,不過這個任命要等北伐結束後下達,海相則是由宋小魯擔任。五軍都督府也因此改設大都督、左都督、右都督、海軍都督和騎兵都督。
阮大铖調任考試院掌院大學士,黃道周調任都察院左都禦史。基本格局就定了,具體各部人選,張振嶽建議緩一緩,他還打算收複南京再定呢!
北伐的號角還沒有被吹響,但是江南的百姓已經陷入到了無邊的黑暗之中。
曆史無情的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相,最能殘害中國人的往往不是入侵的外族人,而是該死的漢奸。雖然有剃頭令的緣故在裏麵,但是真正禍害江南百姓的並不是所謂的滿清八旗,因為這些八旗子弟幾個月前就已經撤回北京休整了。真正讓整個江南民不聊生的恰恰是劉良佐這些投降了滿清的漢奸,他們的壞已經到了骨頭裏了。
洪承疇坐鎮南京之後,昔日的故舊多有拜訪,不過不是去求官的,而是去求死的,不少人罵洪承疇而死。而洪承疇顯然也知道自己是再也沒有回頭的餘地了,在士林眼中,自己就是最大的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