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泰元年八月,在火種行動執行的同時,張振嶽還是決定試探性的進行了一次北伐,孫傳庭和蕭嚴同時發動,一個東出潼關,一個強渡淮河。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隨著東南半壁江山的順利收複,朝中上下,包括江南百姓都認為目前朝廷的力量足以驅除建奴,恢複華夏了。忠君社更是拿這個事情大做文章,攻擊東平王等人擁兵自重,不思報國。這話就很重了,而且還充滿了迷惑性。在大多人看來東平王的軍隊既然可以在三個月內殲滅清軍六十萬,為什麼就不能迅速收複失地,把建奴趕出關外呢?
這種心態的產生還源於大家對於滿清的恐怖記憶,實在是太恐怖了,一句蠻子獻寶,大家就得家破人亡。所以大家很怕建奴,希望建奴離自己越遠越好,最好滾回關外去。
於是阮大铖、方孔炤等人的奏折就被人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奏折其實寫得很清楚,江南地區的光複並非我軍已經天下無敵,而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使然。一來江南地區水網密布,不適合建奴騎兵的大範圍大規模使用。二來當時正好趕上建奴八旗主力勞師遠征半歲,需要回到北京補充休整。三來雖然清軍在江南屯兵六十萬,但這裏麵一來有二十多萬是南明降軍,二來有三十多萬是這些漢奸抓的壯丁。所以這些軍隊雖然數量驚人,但是戰鬥力卻低下無比,和我王師一戰往往不出半刻就自行潰散了。而此時北伐不同,孔有德等人的綠營兵雖然隻有三十萬,卻有大半是原來宣府、大同的邊軍,更有李闖舊部主力夾雜其中。這樣的軍隊也算是百戰餘生,不可輕敵。更何況八旗鐵騎一旦到了黃河和淮河之間的平原地區,那戰鬥力很容易迸發出來,所以此時北伐萬萬不可。
可惜這樣理智的聲音被主戰派的高調給覆蓋了,他們甚至還借機組織所謂的北伐義勇軍,弄得張振嶽下令解散也不是,下令禁止也不行。
一時間從五月到八月,十萬由江南子弟組成的義勇軍被編練了出來,黃道周為此興奮的對忠君社諸人道:“這些義勇才是真正的天子親軍,是我大明天子日後掌握乾坤的真正保障。”
可惜社中骨幹黃宗羲、顧炎武這個時候的思想經過甲申三百年討論會後發生了變化,他們開始從原來的封建帝王製度的鐵杆擁護者向反對者的方向轉變。所以他們為首的一部分對著幹事情似乎缺乏足夠的熱情,而黃道周居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張振嶽不好再反對什麼,隻能是同意了禦前會議的決策,出師北伐。
不過這個不能反對,不代表就得支持啊。由於張振嶽持不支持的態度,所以在物資和兵力調配上,軍務院幾乎是謹慎謹慎再謹慎,最後明明是助戰的十萬義勇卻衝在了整個北伐大軍的最前麵。
而這個在大熱天突然冒出來的北伐也把大清的靖南王孔有德嚇了一大跳,他不得不停止對高一功部的追擊,調轉方向,大舉南下支援耿仲明。
耿仲明的軍隊比不得尚可喜,他這裏頭南明降軍多一些,農民軍少一些,而且大炮火器供應也還沒到位。所以在和南明義勇的交戰中,居然沒能打垮南明義勇軍,居然還鬥了個旗鼓相當,這老臉算是丟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