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反求諸己
思想者
作者:繆三豐
在泥濘的路上摔了一跤,是暴躁地責怪路麵不平,還是告訴自己下一步要走得仔細?遷怒於他人固然能得到“錯不在我”的自我安慰,以及一時發泄的暢快,卻終究解決不了問題,就好比路麵不會因為人的謾罵而變得平整一樣。唯有反求諸己,進行透徹的自我反思,才能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並掌握解決問題的主動權。
凡事反求諸己,是促進人成長的陽光雨露。人在自省的過程中隻有不斷修正、改進自己的外在行為及內在涵養,才能散發出成熟的魅力,踏上成功的征途。
英國紳士從不說 “你是否聽得見”,而是“我說得是否清晰”,在言語的細枝末節中彰顯翩翩風度,也讓人際交往和諧愉快。而對於團隊領導者,反求諸己的精神更加關乎成敗。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官渡之戰前兵精糧足,手下謀士如雲,猛將如虎,但從他兵敗後怒殺田豐的舉動來看,隻是“小人求諸人”,而無法與成大器的英雄相提並論。相反,他的對手曹操恰恰是善於自我反省的人,他的團隊和睦、團結,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活力。可見,鹿死誰手絕非曆史偶然。
推廣開去,反求諸己的精神更是帶動社會進步的車輪。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所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們的社會快速發展,又怪相百出,瘦肉精、毒奶粉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年幼女孩危在旦夕無人施救,90後為錢殺害父母……人寰慘劇層出不窮。在這樣的事件麵前,我們總站在正義者的角度指手畫腳,義正詞嚴地批判,又有幾人能以人為鏡、以事為鑒,照照自己的嘴臉呢?
捫心自問,在巨大的利益麵前,你是不是也可能會出賣良心?看到血肉模糊的受害者,你會不會拋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伸出援助之手?麵對那些饑腸轆轆的弱勢群體,你又做了些什麼?每一次引起波瀾的社會事件過後,每個人都應在憤怒之餘反思,否則那些悲劇便永遠隻是白白發生的悲劇,而下一個悲劇的主角,可能是你,是我,是每一個曾經暗自慶幸的看客。隻有將自己身上那些與悲劇製造者相似的劣根性鏟除,希望社會再上一個台階的理想才能變為現實。
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而今看來,三省吾身怎麼夠呢?務必時時反省,處處拷問,為了自己的完美人生,更為了社會的美好未來!
(指導教師 湯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