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異域 (六 下)
接下來數日,王洵便在麥爾祖德的輔佐下,按部就班地釋放俘虜,恢複城市秩序。一眾諸侯本來就沒有白養著俘虜的道理,見來自天朝的使節大人主動將西市開放出來,供大夥發賣俘虜換錢,更是歡呼雀躍。都覺得使節大人太體貼,太善解人意了,一點兒也不像傳說中中原人那麼古板。
至於王洵事先擔心的拿了錢不放人,和哄抬“人價”的現象。事實證明,基本上屬於自尋煩惱。即便是在大食人強行壓製下,這幾年來,藥刹水眾諸侯之間,也經常發生爭鬥。每次戰勝一方,必然會抓到很多俘虜。按照傳統,這些俘虜有資格贖回自己,或者被其國主、及親戚朋友贖回。故而,如何估計俘虜的身家,既能從其身上敲出令自己滿意的錢財,又不至於逼得他寧可舍掉一條命也不願意傾家蕩產,在藥刹水沿岸諸國內,早已經成了一項很專業的技術活。諸侯麾下都有專門的人伢子負責,眼光和口才都獨到得很,根本無需沙千裏、黃萬山等外行在旁邊指手畫腳。
故而“人市”一開起來,便欣欣向榮。贖人的,放賣的,還有被戰爭逼得活不下去,寧願自己賣自己到富豪人家為奴的,把市場裏擠得滿滿當當。一些被諸侯麾下武士在城破時搶劫到手,又派不上什麼具體用場的貴重物品,也被陸續擺在了地攤上,如同垃圾一樣的價錢任人淘弄。先前跟著使團共同進退的大唐商販們,此刻大發紅利,一個個都賺得盆滿缽圓。至於倒賣這些帶血的財物會不會做噩夢,就不是眾人們所關心的事情了。
受到王洵的支持,程老掌櫃悄悄地糾集了幾個同行,以尋找幫手為名,在“人市”上收購那些會說唐言且看上去出不起贖身費用的俘虜。這類俘虜通常也是遠道而來,在柘折城紮下根的“座商”,城破時家產被亂兵洗劫一空,周圍又沒有任何親戚,因此被人伢子估得價錢極低,隨便丟下一吊銅板去,就可以牽走兩三個。從今往後,是做牛做馬,還是清燉紅燒,悉聽主人尊便。
這些商販出身的俘虜,被贖出後,順理成章地便成了程老掌櫃的夥計。第二天,便拿了沉甸甸的銅錢和光鮮水滑的絲綢,去“人市”上求購更多會說唐言的同族。由於下雪和道路艱難的關係,一來二去,具有大唐血統的俘虜,便成了最容易脫手的“貨物”。諸侯們麾下的人伢子們發現了有便宜可占,便將主人手中的一些具備唐人血統的奴隸,也冒充做俘虜,以稍高的價格送進了西市。而程記、王記、黃記和朱記等大唐商號好像下定了決心要在兩河一帶開分號,對“人貨”需求量極大,竟然不問老幼,見到會說唐言的就照價付錢。沒幾天功夫,身上具有唐人血統的俘虜們就成了西市上的暢銷“貨物”,並且價錢還節節攀升。
利益麵前,理智往往都不堪一擊。很快,便有人伢子賣光了主人麾下的唐人血統奴隸,又打起軍中具有唐人血統軍奴的主意。而住在內城和柘折城周邊的富人們,也發現了這個賺錢機會,或警醒極主動,或者稀裏糊塗,將家族中前幾年購買的唐人奴仆,送進了西市脫手。 程老掌櫃依舊是照單吃下,來者不拒,偶爾討價還價一番,也是在商言商,讓賣主折扣打得心服口服。
也有人多事兒,悄悄地詢問程老掌櫃,買這麼多同族奴隸幹什麼。老人家輕輕一捋頦下胡須,笑嗬嗬地回應道:“嗬嗬,首先麼,我老人家心腸軟,看不得自己的同族吃苦,所以花點兒小錢贖回他們,也算積德行善。其次麼,這些奴隸既清楚本地的風土人情,又能說一口流利的唐言,隻要稍加**,便能成為商號的好幫手。今後要在本地發展,肯定有用得到他們的地方。第三麼,即便他們什麼都不能幹,我也不過是損失幾袋子麥子的事情。待明年開了春兒,絲綢古道暢通。把他們運回大唐去,自然能找到他們的親朋好友,連本帶利把贖身錢賺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