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養心的妙方(3)(1 / 3)

解開枷鎖,讓心自由(1)

心底無私,沒有精神負擔,胸懷開闊、情緒樂觀,自然有益於身心健康。

過多地追求名利,等於給自己的心靈套上了沉重的枷鎖。

談起健康問題,不妨從古代九五至尊的帝王談起。像乾隆、康熙這樣高壽的皇帝是很少見的,絕大多數的帝王都是未老先衰,短命夭亡。分析其原因,一部分是由於聲色犬馬,縱欲過度的結果;另一部分卻不一樣了,他們既注意飲食營養,也愛好體育運動,但仍然未老先衰。歸根究底,這與他們貪得無厭、勾心鬥角,精神負擔沉重密切相關。

漢代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裏諄諄告誡人們:千方百計地為名為利,隻醉心於追求虛榮和權勢,必然使精神內耗,正氣虛弱,一旦遭受外來的邪氣侵襲,就會引致“非常之疾”。過多地追求名利,等於給自己的心靈套上了沉重的枷鎖。

晉代著名的養生家嵇康在《養生論》裏說得更精辟,他指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他談到影響健康的多種因素,如飲食、色欲、情緒等等,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名利不去”,即不能拋開精神枷鎖。

生活中的利己主義者,追名逐利,損人利己,斤斤計較,必然憂患無窮,也往往會未老先衰。前中華醫學會會長傅連璋說得好:“個人主義往往是憂傷煩惱的源泉。因為個人主義者欲壑難填,整天患得患失,憂心忡忡,妄想、憤怒和沮喪在他的腦子裏‘大鬧天宮’,不得安寧。這樣的人往往自食其果,‘老得快’就是其中的一個惡果。”

思想上安定清靜,不貪欲妄想,體內的真氣就和順,精神也內守而不耗散,疾病就無從發生。《黃帝內經》對此進一步分析說:“古代懂得養生的人,活到百歲而動作不衰,除了回避邪氣,勞而不倦等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們思想安閑,心境安定,沒有恐懼,少有奢望。吃得普通,穿得也很隨便,為人樸實沒有地位高低的羨慕,因此不正當的嗜好難以轉移他們的視線,淫亂邪說也誘惑不了他們的心意。”

中國現代的長壽者中熱愛生活、不怕波折、胸懷開闊、不計名利的人,也屢見不鮮,著名小麥專家金寶善教授便是個很好的例子。解放前他曾想靠科學、靠教育救國。1939年,他任中央大學農藝係主任,帶著助手到四川農村去推廣新的小麥品種,結果反被當地拘留。農業學家不許去農村,豈有此理!他憤懣,他鬱悶,而又無可奈何。在那黑暗的歲月裏,精神上的長期壓抑,加上胃病的折磨,使他未老先衰。四十出頭已經拄起拐杖,還不到五十歲,頭發就完全白了,成為中央大學的“四老”之一。

解放以後,他的聰明才智在祖國的農業科學事業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辛辛苦苦培育的優良小麥品種終於在長江流域大麵積推廣,他精心撰寫的《實用小麥論》也出版了,他心花怒放,十分高興。在醫生的精心治療下,他多年的胃病也痊愈了,不僅扔掉了拐杖,而且比同齡人更為健康。大家都說:“金老越活越年輕了。”1982年,他雖然已是86歲高齡,但仍然為發展我國的農業而操勞。當他得知人們對黑龍江三江平原的開發有爭議時,便不顧夏季的炎熱,親自前去調查,往返幾天,行程萬裏。記者去采訪他時,他毫無龍鍾之態,動作利索,思維敏捷,看上去完全不像八十多歲的老人。

金老老而不衰,原因固然很多,如生活有規律,飲食有定量,經常散步,適當參加體力勞動等。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的專注,胸懷寬廣,性格開朗,不計名利,無疑是最主要的原因。正如他的秘書所說:“金老關心國家大事,專心致力於小麥的研究工作。無關緊要的事情,不管別人怎麼說,他都不受幹擾。這大概就是金老的養身之道吧。”金老的老伴,說得尤為生動,她說:“你們要他講長壽之道,我看他就是因為不生氣。他的腦子是‘結冰’的,人家當著他的麵罵他,他照吃照睡,滿不在乎。他這個人從來不想當官發財,一輩子就是老老實實做學問。一個人不為名,不為利,心胸開闊,不為那些雜七雜八的是非小事纏身,既不氣悶,也不傷神,不就長壽了嗎?”

是的,隻要你心無掛礙,什麼都看得開、放得下,何愁沒有快樂的春鶯在啼鳴,何愁沒有快樂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沒有快樂的白雲在飄蕩,何愁沒有快樂的鮮花在綻放!

有一個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快樂。可是走過了千山萬水,也未能尋找到快樂,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一個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翁對農夫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請問,為何沒有快樂呢?”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著汗水:“快樂也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富翁頓時領悟:自己背負那麼重的珠寶,老怕別人搶,總怕別人暗害,整日憂心忡忡,快樂從何而來?於是富翁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專做善事,慈悲為懷,這滋潤了他的心靈,他也嚐到了快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