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5 女記者嫁給牧民賣蜂蜜(1 / 2)

■Julie

馬金瑜是北京媒體圈的一個傳奇。

她曾在北京、廣州當了14年記者。幾年前,一次采訪之後,她嫁給了紮西,一位青海的藏族牧民。和丈夫一起,養蜂、收花椒、拉運黃菇,為高寒偏遠牧區和山區的農牧民尋找銷路,把天然的食材送達內地,過上了沒有燈紅酒綠的生活。

少了些熱鬧,多了些冷清,但是,和心愛的那個他度過的時光,就是最好的時光。

當愛情降臨

遇到紮西之前,馬金瑜在北京過著典型的工薪族生活。

沒想到,2010年4月,一次前往青海藏區的采訪,結識到的養蜂男子紮西,竟改變了馬金瑜接下來的生活軌跡。因采訪需要,紮西邀請馬金瑜在蜂場住了幾天,每天騎著摩托車帶她四處去看。蜂場雖然偏僻,但是在四月的春光裏,鮮花遍地。在藍天白雲下,在草原星星點點的花叢間,他們向對方敞開心扉,紮西的普通話不是很流利,有時候他們得借助手勢才能溝通,但一種叫“愛情”的感覺,在兩個人心裏生長。

雖然馬金瑜能讀懂紮西眼神裏的東西是什麼,“可是這並不現實。”清楚自己不可能留在這裏,她的一切,都在大都市。關於養蜂人的報道完成之後,她告別了紮西,飛往成都進行另一個采訪。

沒幾天,她接到紮西的電話。沒想到,他在那頭抱著電話痛哭,他說:“你還會回來嗎?我是不是再也見不到你了?”

馬金瑜再也抵抗不住對紮西的思念。完成了成都的采訪,她又飛回青海。沒想到,紮西向她求了婚,“嫁給我吧,我會讓你幸福。”

“還有什麼是比‘喜歡你’更重要的呢?”馬金瑜沒有猶豫,他們直接去領了結婚證。沒有為婚禮做任何準備,馬金瑜隻是從網上訂了兩件白色的T恤,上麵印著兩隻小蜜蜂,這就是他們的新婚禮服,也是他們愛情的見證。

無法融入彼此的生活

結婚後,連蜜月都沒有過,馬金瑜就回到了北京,投入到一輪又一輪的采訪。她成功地說服紮西來到北京,並在超市為他找了一份工作,讓他先從這裏開始適應北京的生活。

紮西努力地適應北京大都市的快節奏生活,可是他卻從未感到快樂。他在北京呆了兩個月,每天問的問題總是把馬金瑜給噎住:“早上為啥地鐵上的人都在睡覺?為啥沒有一個人在笑?”“為啥這裏的肉這麼難吃?水這麼難喝?”“為啥這裏的天總是灰蒙蒙的?”

後來,紮西實在適應不了,回了青海。一出火車站,他就跑去吃了兩斤手抓羊肉、一碗麵片,興奮地打電話給妻子,“我終於吃上草膘羊肉啦!”

可是兩地分居畢竟艱難。

紮西回青海之後不久,馬金瑜發現自己已經懷上了第一個孩子。紮西放心不下妻子一邊工作,還要一邊照顧懷孕的自己,在第八個月,他把妻子接回了青海,照顧她,使她能安心待產。

孩子在第二年的夏天降生。三個月的產假一結束,馬金瑜又開始了兩地奔波的日子——每隔一個月,就坐火車或者飛機趕回青海,探望丈夫和孩子。

風風火火的女記者為了事業,不舍得離開城市,隻能和家庭疏遠。孩子8個月的時候,馬金瑜回家抱他,阿爺說:“叫阿媽呀,媽媽回來嘍!”他看著馬金瑜,轉頭爬開了。是的,他根本不認識媽媽。

孩子的出生帶來更多辛苦,而與丈夫生活上的磨合,更是困難。生長在不同環境,兩人沒有太多共同語言。比如,紮西不明白她寫稿子有什麼用、為什麼晚上不睡覺而是看書或是吃東西、為什麼把工作看得這麼重要、為什麼做起事來總是火急火燎的。

而藏區居無定所的生活也讓馬金瑜無法忍受:家裏永遠是一種要馬上撤走的亂糟糟的狀態,老公對生活沒有規劃,蜜蜂變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吃的東西她也不習慣,青稞麵加上酥油、白糖和茶,團成一個青稞糌粑,當地人把它視作美食,可馬金瑜完全無法下咽。

馬金瑜有些委屈,她罵自己,“為什麼當初要嫁到青海來!”

成為真正的一家人

苦悶無處訴說,馬金瑜產生了與紮西分手的念頭,如果不是那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他們也許真的就分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