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1 尋夢巴瑤族,遺失在海上的秘密(2 / 2)

和他的員工非常鎮靜。他有條不紊地指揮他的員工給巴瑤族的婦孺老幼發放木薯粉、蔬菜和水果。巴瑤族人以食用海鮮為主,蔬菜、水果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奢侈品。麵對巴瑤族人急切的手勢和盼望的眼神,黃基勇和朋友們非常心酸,他們也分發了自己帶來的物品。

其中一個大約3歲的巴瑤族小女孩,是自己劃著船最後到的。當時物品已分發完了,但她圍著遊客們久久不肯離去,因為沒有得到物品,傷心地哭了起來。最後,黃基勇給了小女孩兩枚馬幣,她才高興地離開。看著小女孩開心的樣子,他如釋重負。

林老板告訴他們:巴瑤族之所以會住在海上,是因為巴瑤族的先祖被流放,禁止居住在馬來西亞,但又不願離開故土,才在海上定居下來。直到現在,政府仍然沒有給予巴瑤族人國民的待遇,不給他們提供生活保障和服務。他們隻能在這片海域,靠潛海捕魚換取基本的生活用品,過著海上流浪的生活。

世界上最後的伊甸園

離開麥嘉島後,快艇駛向了波德加亞島。臨近海島時,眼前清澈的海水、慢慢延伸的白色沙灘,讓船上的所有人驚歎。來到島上後,黃基勇和朋友們驚奇地發現——這裏居然也住著巴瑤族人。

雖然都是巴瑤族人,但黃基勇發現,波德加亞島和麥嘉島上的巴瑤族在居住方式上卻有很大的不同。麥嘉島上的巴瑤族人受現代化的影響,慢慢遷移到了島上居住,隻有少許族人還保留著海上居住的傳統;而波德加亞島上的巴瑤族人幾乎都居住在簡陋的水上高腳木屋裏,也有一部分人住在漁船裏,捕魚是他們唯一的生存方式。因為久居海上,生活習慣和身體機能發生變化,上岸後還會產生暈大陸的反應,但在海上,他們卻行動自如。不用任何潛水裝備就能潛到海下20米的地方,用自製漁叉抓魚。

看到遊客的船來後,孩子們瘋狂地表演跳水。最後,作為回報,他們給了跳水的孩子一人一枚馬幣。然而,令人感動的是,當孩子們遊過來拿到錢返回水屋後,居然第一時間把錢交給媽媽。看著媽媽們的笑容,黃基勇一時大腦被放空了。對於沒有經濟來源的巴瑤族人,積少成多的馬幣,也許就是一家人唯一的經濟來源。

船靠岸後,黃基勇和朋友們來到了島上。這裏的人們沒有網絡,甚至還保留著靠潮汐判定時間的古老方法。並且,這裏的人們幾乎不跟陸地上的人接觸,他們隻在拿海鮮換取海洋上得不到的大米、淡水和其他物品時,才會到附近的仙本娜小鎮去。

島上的大人都很靦腆,孩子卻很喜歡和遊客們一起玩耍。黃基勇一行人與孩子在海邊奔跑,玩遊戲,孩子們還表演了爬樹、翻筋鬥等絕技。

有個孩子還為遊客表演了潛水。巴瑤族的孩子都是潛泳的高手,為了避免潛水的痛苦,在幼時就會故意戳穿耳鼓膜——盡管這會造成一定的聽力損傷。潛水時,孩子們會佩戴鑲著玻璃鏡片手工雕刻的木質護目鏡,手持著利用船上廢舊材料改製的漁叉,這讓黃基勇和朋友們對巴瑤族人的創造力大呼不可思議。

幸福的另一種詮釋

離開波德加亞島後,黃基勇一行人相繼遊覽了仙本娜其他大大小小的島嶼,還去了聞名於馬來西亞的詩巴丹島潛水,但令黃基勇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與巴瑤族人的短暫相處。

巴瑤族人世世代代被驅逐於海上,無依無靠,沒有經濟來源,卻擁有著天堂一般的絕世美景。這樣的落差,這樣的天堂和地獄,最美的景和最深的疼痛都無人關注,他們卻用燦爛的微笑雲淡風輕地帶過。

在其他人眼中,巴瑤族人生活得非常不幸,但是誰能說他們樂觀的精神和燦爛的笑容不是幸福的另一種詮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