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班主任進行學生心理輔導的必要性。

(一)班主任為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是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需要

素質教育這個概念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末。素質教育是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識豐富、學有專長、思路寬廣、實踐能力強,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勞動、學會創造、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心理是人一切行為活動的基礎和背景,是人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的基礎構成因素。做好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工作,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基礎,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突破口。班主任成為學生心理輔導員,促進小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是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促進學生全麵、和諧、健康、主動發展的總目標,並明確地將“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作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之一。“全麵”自然包括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它既是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又是影響新課程推進的重要因素。要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作為新課程主要實施者之一的小學班主任,就必須承擔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在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引導、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班主任為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是學生心理發展現狀的需要

我國的經濟體製改革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已曆經20餘年。伴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社會運行方式、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當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新舊觀念的碰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多元的價值取向,等等,給人們帶來了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要強烈、複雜

的心理衝突。許多人對社會的變化感到困惑、茫然,難以適應;社會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的心理壓力增大,緊張、焦慮感增強;網絡的影響,人際的淡漠,使一些人感受到孤獨無助,終日沉溺於虛擬的網絡世界以逃避現實生活。

社會的變革及其對人們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波及到學校。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作為發展中的個體,在改革浪潮的衝擊下,學生走出了原來狹隘的天地,開闊了視野,擴大了信息量,提高了能力,這些無疑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了許多積極因素。但另一方麵,不少學生也出現了很多的不適應,內心世界較多地產生了困惑、焦慮、抑鬱、迷茫等不良心理狀態。受社會環境及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影響,當今的學生從小就感受著生活的壓力。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學生起早貪黑地學習,節假日奔波於各種輔導班之中,睡眠的不足、娛樂的匱乏,使得他們成為家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此外,學校教育中的畸形競爭也給學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在這種壓力下,他們滿腦子隻有競爭、嫉妒、自私、不與人合作等不健康的心態,以致心理承受力弱,容易把失敗的怨恨遷怒於人,甚至攻擊別人。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他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問題的出現也越來越多。

在對某實驗小學 50名學生進行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看新聞遇到傷心或感人的事件時,51%的中段小學生、34%的高段小學生不會流淚,或認為那是假的而無動於衷,表現出冷漠;40%~50%的學生與同齡人在一起時未感到快樂,其中12%的學生感到不合群、孤獨,2%的中段學生感到自卑;25%~35%的學生會在別人不小心踩了一腳時予以報複,包括語言上的(罵)和肢體上的(反踩一腳)行為, 40%左右的學生不積極參與競選班幹部,其中30%左右是缺乏服務意識,不願多做事而不參加競爭。據調查結果表明,小學生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6.4%,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4.2%。

由於中小學生自身的認識能力、自我調控能力等發展水平較差,當他們麵對衝突、出現心理問題時,急需成人的引導與幫助。目前絕大多數家長缺少係統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他們不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也不注意孩子的個體差異。因為種種原因,許多家長對學生的心理問題較少關注,或放任自流,或強行壓製。更為嚴重的是,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仍在不斷製造、增加學生的心理問題。而承擔著育人任務的廣大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可以及時了解、全麵掌握學生的各方麵情況,時刻捕捉到學生的一舉一動,體察出學生微妙的心理變化;可以引導、幫助學生掌握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全麵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在這方麵,班主任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輔導員,幫助孩子排憂解難,是當代班主任一項神聖的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職責。

(三)班主任為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是我國心理輔導隊伍發展的需要

在國外和我國台、港、澳地區的學校中,從事心理輔導工作的人員大多是受過訓練的、專業的心理學工作者,且人數逐年增加。以美國為例,1970年,從事心理輔導的專家人數為5 000人,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數突破20 000人,2002年已有22 000~25 000人。心理輔導教師與學生人數之比為1:2 000。在香港,小學的輔導工作由學生輔導主任負責。至1993年9月,香港總共有196名學生輔導主任,為約50萬名小學生提供服務。相對而言,如果我國5 000名兒童需配備1名專業輔導員,以全國2億中小學兒童來計算,至少也要4萬名兒童心理輔導的專業人才,而目前我國所有的心理學專業工作者總數也不過隻有1萬多人,大概隻有1/4,況且也不都從事心理輔導。可見,我國專業心理輔導教師的人數遠遠不能滿足中小學心理輔導的需要。

隨著教育的發展和學校設施的逐步完善,當前規模較大的學校已經有了1~2名“學校心理輔導員”,但數目太少,尤其在小學裏甚至還不能做到專職從事這項事務,所以精力極為有限,不可能顧全每位學生的心理。班主任是學生思想工作的先導者,直接與學生的思想問題交鋒,也是最能發現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第一位“醫生”。能對學生進行多方麵、有針對性且持久的心理輔導的教師還是班主任。因此,班主任必須承擔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職責,這是新世紀班主任工作職責的新要求,也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新內涵。

(四)班主任為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是班主任工作發展現狀的需要

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與能力對學校心理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直接的製約作用。但如何關注、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多數班主任在知識和經驗上仍是一片空白,以至於在很多時候,因班主任的或粗心忽略,或無意“冒犯”,或固執堅持,使學生在心理上形成了一個個“心結”。

案例1 …

期中考試結束了,姍姍在這次考試中有很大進步。下午放學前,班長轉告姍姍,一會兒班主任要找她。聽到老師要找她談話,姍姍非常高興,因為這次期中考試她真的很努力,各門功課都在80分以上。見到姍姍,老師的第一句話就是:“真沒想到你這次考試全上80了!”

聽到老師這句話,姍姍心頭的喜悅蕩然無存,失望、氣惱、憤怒……老師後邊再說了些什麼她都不知道了,隻是在心裏一個勁兒地想:我為什麼就不能都考80分呢?

案例2 …

語文課上,兼任班主任的語文老師正在講評作文:“這次作文的主題是寫一個令你欽佩的人。許多同學寫得都很好,特別是張帆同學的作文。他最欽佩的人是班上的趙彬。張帆在作文中描寫了趙彬刻苦學習令其欽佩的幾件事,寫得很具體、生動。下麵就讓我們一起學習

一下張帆同學的作文,也希望大家在平時的學習中向趙彬同學學習。”底下有些同學在小聲議論著什麼,在大家眼裏,趙彬是非常聰明的,在班裏很少看到他學習。班主任老師用目光製止住大家的議論,開始讀作文。

同學們大多認真傾聽著,不知是誰發出了“原來是把工夫都用在了家裏”的評價,一些男孩子把目光投向趙彬,但見趙彬滿臉通紅,充滿怒氣的雙眼死死瞪著身邊的張帆,許久,許久……

就是這次“表揚”,斷送了兩個人的朋友關係,直到小學畢業前,他們都沒再說過話。

相信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中都會有類似的經曆,遇到過同樣的困惑。案例1中的班主任絕不會想到,她誇讚學生的話竟然傷了學生的自尊。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教師不了解孩子,體會不到後進學生的敏感心態。案例2的班主任一定覺得自己太冤枉了。由於缺少對這一年齡階段男生的心理特點的把握,使她在無意中傷害了孩子。

不能說上麵案例中的班主任不愛孩子,但很多時候,僅有愛是不夠的。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進入全麵推進階段,新課程更加關注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全麵、和諧、主動的發展。作為新課程主要執行者之一的學生班主任,在學生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實現新課程的目標,就需要廣大的班主任重新認識自身的角色,不斷地學習、實踐,努力

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促進者。

二、班主任進行學生心理輔導的可能性

班主任的角色、地位及工作特點,使之與其他教師相比有更多的成為學生心理輔導員的優勢。這些優勢主要表現在:

(一)對學生的全麵了解有利於體現輔導的針對性

根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輔導者對被輔導者要了解、熟悉,不但要了解其外在的行為,還要了解其心理的需要或心理發展趨向。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對學生全麵了解的機會非其他教師可以企及,從學習情況到個性心理,從現在的狀況到以前的表現,有心的班主任都會作詳盡的了解,輔導會更有針對性,更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與學生的親密關係有利於良好輔導關係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