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虛假就業率,教學生造假
新聞背景:北京某重點高校研究生部負責人趙岩坦言,“就業率注水”早已成公開的秘密,以他所在高校為例,今年對外公布的研究生就業率是95%,可實際情況卻要至少砍掉三分之一。
招生季,作為宣傳“殺手鐧”的高就業率成了高校招生吸人眼球的噱頭。隨著生源的逐年遞減,高校招生競爭的激烈程度也如夏日高溫,炙烤著高校招生辦的神經。為了凸顯自身優勢,高校招生打出高就業率這張牌,算是應景之舉。可高就業率背後存在的數字“造假”,“注水就業率”充斥在高校的各種宣傳手冊中,卻是不爭的事實。
許多“被就業”的學生被母校當成棋子成了鮮活注腳。湖北某醫藥學校大專畢業的女生張麗,向學校遞交了就業協議,上麵赫然寫著“已被武漢某公司接收”,可畢業一個多月,已經“就業”的她還在找工作。她說,“那啥都代表不了,隻代表一個章。學校有規定,不交就業證明就不發畢業證,我們班大部分學生都是托關係找單位蓋章”。還有不少人在網上曬出了五花八門的“注水”就業方式:刻假公章“假裝”就業、一個小賣部簽下30名本科畢業生、百元網購就業協議。高校的高就業率就這樣“造”了出來。
高校要求高就業率不僅是為了維護高校聲譽,更多的是對“切身利益”的關切。教育部曾在2005年發文規定,對“連續2年就業率不足50%的專業要嚴格控製招生規模,就業率連續3年不足30%的專業要減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而招生數量與政府教育經費劃撥、各種科研立項、教師福利待遇等方麵密切相關。在這樣的“指揮棒”指引下,高就業率也就成了高校必然要奪取的“高地”,容不得半點馬虎大意,即便造假也要就業率數字看起來“光鮮亮麗”。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高校高就業率的“注水豬肉”就這樣成批地生產著,沒有質檢部門的檢驗,也沒有客戶的投訴。大家在一種潛規則中默默地承受著“注水就業率”帶來的表麵看起來不傷大雅、無關痛癢的“傷痛”。可這並不代表沒有“內傷”。“注水就業率”就像一張變了質的狗皮膏藥深深地在學子的靈魂深處粘貼著,不易去掉。它告訴學子們,人生無處不在造假。正如網上學子戲言:大學最後一課,教我們學會如何造假。誠信危機就這樣深埋在高校的培育裏。這和菜市場賣的“注水豬肉”本質上沒有區別。“注水就業率”產生的危害不僅是坑害學生,蒙騙家長,對於社會最起碼的誠信教育也將產生深遠的負麵影響。正如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史秋衡所言:“就業率‘注水’現象,有違高校一直倡導的誠信建設,不僅對學校本身產生信譽危機,還會使社會產生人才信任危機,使學生個人產生新的學習無用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