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軌的那些事兒
今天,鐵軌到處可見。從普通的火車、地鐵到城際的輕軌列車、高鐵,甚至磁懸浮列車,無一不需要鐵軌。下麵就讓我們來八卦一下關於這兩根“鐵棍”的那些事兒。
正確答案是:先有鐵軌!咦,沒有火車的時代,要鐵軌有啥用呢?原來,16世紀的歐洲礦場就已經開始用木材做成路軌,在上麵推著礦車走,比在平地上可以快很多。1767年,英國金屬大跌價,有家鐵廠把積壓的鐵塊鑄成路軌,準備在鐵價上漲時再賣出去。結果發現鐵軌比木軌更省力,又平穩。於是,鐵軌就這樣先於火車誕生了!
我國絕大部分的鐵軌寬度是1435毫米,這也是國際鐵路聯盟規定的標準軌距。但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會根據這個標準來修鐵軌。例如,我國從昆明至河口的鐵路采用的就是1000毫米軌距,而台灣則采用1067毫米軌距。國際上,歐美國家大部分采用的是標準軌距;但俄羅斯卻采用了l520毫米的寬軌;而日本采用的是1067毫米的窄軌。如果你有機會乘坐火車出國,會發現當火車開到俄羅斯或者蒙古的邊境時,人們就要給它換輪子了——這就叫“入鄉隨俗”。
當然有。現在人們使用的都是電氣化鐵路,通過架設觸網供電,接觸網是火線,鐵軌是零線。受電弓從接觸網上導入電流,經過列車上的電機和其他電器後,通過線路引到鐵軌上,形成電流回路。所以鐵軌上都是通電的。在某些接地不好的地方,例如架空的軌道,站在上麵就會有觸電的危險。所以在火車站裏,跳下軌道穿越站台是非常危險的行為,被嚴格禁止!
當然不是!近年來,國內很多城市已經引進了空中懸掛的單軌列車。懸掛單軌列車不占空間;行駛起來比較寧靜;爬坡能力及回轉速度好;造價和維修價格也不貴。其實,這個看上去很先進的東西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早在清光緒二十一年,也就是1901年,德國已建成了兩條懸掛式單軌。隨著各地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空中懸掛單軌列車將會走進我們的生活。
這個可以有!20世紀30年代,英國人喬治·班尼發明了一種“鐵軌飛機”。它懸吊在一條鐵軌上,由兩端的電動螺旋槳提供動力。鐵軌的下麵,也就是距地麵3.6米高的地方是車輪。這些車輪跑在另一條鐵軌上,可以起到穩定車廂的作用。車廂前後各安裝了一個螺旋槳,動力來自一架汽油發動機。“鐵軌飛機”的時速可達192公裏,而且沒有汙染,被稱讚為“英國大腦的神奇產物”。但由於修建軌道的工程太過浩大,一直沒人敢出錢投資,導致這個項目最終破產。
搬家總是讓人頭疼的事情。於是,瑞典的一家建築公司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方案,把工業鐵路線轉化為新式移動住宅係統,讓建築可以隨著季節和需求在鐵軌上移動。雖然為了移動方便,這些“房子”不得不蓋得像一個個紙盒子,但人類“足不出戶就可以遊覽天下”的夢想總算有望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