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泳物理學
有句老話說得好:光看書不下水,一輩子也學不會遊泳。但這並不等於說,理論對遊泳就完全是“紙上談兵”。因為說到底,遊泳也是一種需要“用力”的運動。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學、力學知識,可以幫助你開動腦筋,想想在遊泳時該如何用力,從而更快、更輕鬆地學會遊泳!
初學遊泳時,教練一定要我們先學會打水。剛開始,還沒打多長時間,你的腿就酸了。如果用力不當,還可能會抽筋呢!
這是很正常的。如果你的身體是一艘“船”的話,那麼要讓它在水裏前進,你的腿可是重要的“加速器”。當人擺動小腿和腳時,會對水產生一個作用力,而水也會同時對你的身體產生反作用力,這樣,你就可以在水中“開動”啦。
但是,如果你打水時兩腿拚命擺動的話,身體反而不會前進得太快。這是因為當你的動作太大時,腿遠遠伸出了水麵,擊水產生的作用力反而小了。所以,水也就不會用太大的勁兒來推你了。
因此,當遊泳打水時,腿不要抬得太高,拍得太猛。而要小幅拍打,適當用力。想遊得快些的話,可以通過加快頻率來實現。
除了腿之外,手也是我們在水中最重要的力量來源。劃水時,手要與水接觸,才能產生有效的反作用力。特別是遊自由泳時,必須左右手輪流劃水,盡量伸長身體與手臂,才能劃動較多的水。
如果手的力量不夠,就劃慢一點。不要因為想劃得快,而匆匆忙忙地亂劃。因為當動作不正確時,反而容易增加水對身體的阻力,即使你劃得快,效率還是不高。
其實,手臂劃水比腿擺動產生的推進力還大。根據專家的說法,遊自由泳時,人前進的力量70%來自雙手,30%來自雙腿。所以遊泳選手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會采用曲線劃水技術,讓手臂在水中“畫圈”,從而劃動更多的水,以增加水的反作用力,並將它轉化成更大的動能。即使像50米、100米這樣的短距離遊泳,運動員也需要用快速劃水來獲得良好的瞬間爆發力。
有個成語叫做“如魚得水”。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魚為什麼在水裏遊動得那樣輕鬆、快活?
這是因為,魚類的身體是流線形的。而且外表有一層黏液。可以幫助它們在水中減少阻力。人們通過仔細觀察魚類的遊動方式,漸漸發現,想要在水中遊得像魚兒那樣快,就要把身體繃直,像一條直線般在水中滑過。不然就會增加水對身體的阻力。所以,學遊泳的時候不要忘了多去公園、市場觀察一下魚的動作,可以作為很好的參考。
專業的遊泳運動員,現在大多使用特殊纖維材料製成的泳裝,即所謂的“鯊魚皮”遊泳衣。借助它光滑、柔軟的材質來減少水的阻力。這對提高成績還是很有幫助的。
從世界紀錄上來看,自由泳是人類速度最快的泳姿,當然它消耗的體力也不小。所以剛學遊泳時,大部分人是從蛙泳學起。蛙泳雖然速度最慢,但消耗的體力不大。大家可以通過在水中慢慢劃動,逐漸適應水性,再過渡到其他泳姿。
蝶泳是速度僅次於自由泳的泳姿。但因為它是模仿海豚在水中跳躍的動作,需要腰部和背部用力,同時還要與腿、手動作協調,所以學起來最難。仰泳的速度排在第三位。
一定要跟會遊泳的大人一起去遊泳。因為在水中救人,需要很強的體力和技巧,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不要到野外的水坑、水庫、小河、湖泊等地方遊泳。因為這些地方水下的情況很複雜,可能有大坑或石頭。即使隻是在岸邊玩玩水,也可能發生危險。
遊泳時不要遊得離岸太遠,盡量不去深水區。更不能在遊泳時打鬧。特別不要勉強不會水的同學下水。
一旦有人在水中發生危險,立刻向附近的大人呼救。不要擅自下水救人。搭人橋、拉手等都是不靠譜的做法,不要輕易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