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明了“九九乘法表”?
背了這麼多年的“小九九”,你知道這個“九九乘法表”是怎麼來的嗎?
關於“九九乘法表”的發明者,在曆史上沒有具體記載,但三國時代的數學家劉徽曾在《九章算術》中提到:“昔在包犧氏作九九之術。”“包犧氏”指的是伏羲(xī),是傳說中黃帝時期的神話人物,也是中國人的祖先。
神話歸神話。漢代有一本叫《韓詩外傳》的書中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是春秋時期的霸主,齊國的齊桓(huán)公專門設立了一個會館,來召集天下各路能人賢士,可是過了很久都沒有人來應征。一年後好不容易來了一個人,向齊桓公獻上見麵禮——就是“九九乘法表”!
可是,當時的齊桓公和手下大臣都覺得好笑:這算什麼見麵禮呀?這說明,當時這個乘法表已經人人皆知,不是什麼“新發明”了。於是這個人解釋道,如果你連我這個隻懂“九九表”的人都招待了,你還怕更有才能的人不來嗎?齊桓公想一想,也挺有道理的,就隆重接待了他。果然在這之後,大批有才能的人都來投奔齊國了。
那個時候,人們把這個表叫做“九九歌訣”,隻有36句。而且裏麵沒有跟1相關的乘法。從戰國初期到漢朝,經過漫長的幾百年時間,才逐漸加入了“一九得九、一八得八……一一得一”這幾句,變成了我們今天常用的45句的“九九乘法表”。
還有一點跟現在不一樣的是,那個時候的人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背,是名副其實的“倒背如流”!所以,這個乘法表以“九九歌訣”命名,又稱“小九九”。到了宋元時期,人們才把數字的順序顛倒過來,從“一一得一”開始背了。
為什麼是“九九乘法表”而不是“八八乘法表”呢?人們推測,這可能與中國古代文化中崇拜“九”的觀念有關。古書《周易》中的“陽爻(yáo)”符號就代表了“九”,並將與“九”有關的運算與乾卦相對應。最早的“九九歌訣”中還有這樣的說法:“二半而一、一一而二”,這也和《周易》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八卦”的思想是相同的。
在國外,沒有“九九乘法表”怎麼算數?該算的當然還得算,隻不過,這個計算可就要費勁多了。
例如,在古希臘和古巴比倫,人們也編寫出了自己的乘法表,不過這個表有一千七百多條,一般人肯定背不下來!這是由於當時那裏的人們還不知道什麼是十進製。所以,所有與10的倍數相乘的算式都得特別記憶一下。比如說,乘法表上光寫“3×5=15”還不行,還得寫“3×50=150”“3×500=1500”等等。
因此,在中世紀以前的歐洲國家,如果你會做三、四位數以上的乘除法,那你就可以當上數學博士了!直到十三世紀,東方的算術法則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西方的數學水平才有了一次較大的提升。
更慘的是古埃及人,他們連乘法表都沒有,隻能用“累次疊加法”來計算,這是種最原始的乘法。比如說,如果古埃及人要算“78×15”,他們會先把兩個78相加,得到156,再把兩個156相加……依次類推,加到最後出單了怎麼辦?那就再加上一個78就行了。
可是,如果要用這個辦法來計算“1999×1999”的話……可能得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加完吧?好在後來“九九乘法表”經過絲綢之路,傳到了印度、波斯,繼而流行到全世界。直到今天,還有人向中國討教“九九乘法表”。如果你還學不好的話,可真是愧對老祖宗的這一光輝成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