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高原

特稿

作者:西格

2012年初夏,陽光暖洋洋地灑向青藏高原,千山萬壑披上綠裝,阡陌間,金燦燦的油菜花恣意開放,青幽幽的青稞地抽穗揚花,一座座蔬菜大棚交織在田野中,藍天白雲下,雪域高原生機盎然。

這是遊人眼中的西藏印象。在藏族百姓的心中,這個夏天因第六批援藏幹部兩年來的辛勤付出而孕育出新的希望。 在首府拉薩、在後藏日喀則、在藏民族的發祥地山南、在雪域江南林芝,在昌都、在那曲、在阿裏,第六批1009名援藏幹部正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鬥誌,全力推進對口援藏事業的深入發展。

改善民生,讓農牧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走進拉孜縣紮西崗鄉蘇村新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雕梁畫棟、色彩豔麗的藏式新樓房,村前翠綠的山坡和村後濕漉漉的草坪把新村點綴的格外漂亮。村子周圍,駐村工作組試種的馬鈴薯、蘿卜、油菜、青稞、樹木長勢喜人,比起年初的風沙肆虐,現在的環境簡直是世外桃源。

“我們村有200多年曆史,原來祖祖輩輩都住在山溝裏。”村支書拉巴指著大山深處說,“過去我們住的是土坯房,又矮又黑,夏天下雨不敢住屋裏,去年倒了好幾間,地裏也收不了多少糧食。去年國慶節整村搬遷到這裏,過去做夢也想不到能住這麼好的房子。”

由於環境惡劣、土壤沙化、資源匱乏等原因,蘇村16戶人家有12戶貧困戶、4戶特困戶。2010年6月,上海第六批援藏幹部經過深入調研,確定了整村搬遷,讓蘇村徹底擺脫落後現狀的方案。

新村裏,人畜飲水、通村道路、電力設施、土地開墾、灌溉水源等配套設施在有條不紊地建設,村民的基本生產生活有保障。村民需要的,援建幹部早已安排好;村民沒想到的,援藏幹部也早就有了三到五年規劃。住在寬敞明亮的新房子裏,拉巴滿臉皺紋笑成一朵花,“新房子好!感謝黨和政府!感謝上海援藏幹部!”

拉孜縣民生工程建設是第六批援藏工作的一個縮影。山東援藏幹部進藏後實施的第一個項目就是投資1800萬元的“白朗縣城供排水及防洪工程”,新建地下機井、清水池、供水機房、綜合樓、供排水管網等,實現了縣城及周邊村莊24小時供水,同時也化解了雨季泥石流對縣城的威脅。據了解,第六批援藏工作開展以來,各援藏工作隊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對口支援工作的首要任務,在農牧民安居工程、發展特色農牧業、改善農牧區基礎設施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70%以上的援藏資金投向了民生工程。2011年,北京市援藏開工9個涉及民生的大型項目,總投資約2.56億元;廣東省援藏工作隊進入林芝不到三個月,就確定實施總投資8716萬元的22個民生項目;浙江省援藏工作隊實施了總投資達5億多元的那曲農牧民集中安置工程,幫助1289戶農牧民由設施簡陋的土坯房直接過渡到現代化的居住環境;湖南省援藏工作隊投資5000萬元援建的山南地區體育場,結束了山南地區沒有大型運動場的曆史;陝西省2010年就落實資金7300萬元,實施邊境示範村和安居工程建設、中小學教育設施改善、鄉鎮幹部職工食堂等項目;天津市援藏工作隊實施的地質災害搬遷暨全縣新農村建設示範點項目、重慶援藏實施的芒康、類烏齊兩縣新農村建設、自來水改擴建、學校改擴建項目等,受到農牧民群眾的歡迎。

交通、農田水利、醫療衛生、文化教育、農牧民安居工程、基層村委會、衛生所和圖書室等民生項目建設,猶如雨後春筍遍布雪域高原,讓農牧民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招商引資,為西藏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從山南地區所在地澤當鎮驅車沿雅魯藏布江蜿蜒東行十來公裏,一座現代化的水泥廠映入眼簾,這就是山南地區利稅大戶—華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

近年來,湖北的“華新模式”創造了全國援藏工作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的成功典範,受到了胡錦濤、賈慶林等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湖北第六批援藏幹部進藏後,提出了要將“華新模式”進一步拓展延伸,通過援藏幹部牽線搭橋,湖北大冶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湖北華新水泥集團公司水泥編織袋、攪拌站等3個項目進入實施階段,並於2012年竣工投產。

隨著對口支援工作的不斷深入,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西藏貧窮落後的麵貌,擴大援藏的內涵和外延,整合社會資源共同幫助西藏發展、合作共贏,由單純“輸血型”援藏向“造血型”援藏轉變,使西藏走一條自我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是援藏幹部一直在思考和嚐試著的課題。

廣東援藏幹部充分發揮林芝地區資源優勢和廣東市場優勢,瞄準產業、瞄準市場、瞄準雙贏、瞄準提高援藏項目效能抓招商,精心組織“林洽會”,2010、2011年兩屆 “林洽會”共邀請粵商156人次,簽訂項目12個,總投資金額近15億元;福建援藏幹部則利用廈門“9·8”投洽會和旅洽會等平台,在廈門、林芝舉辦招商和旅遊專場推介會,邀請全國各地的客商到林芝考察、投資興業,想方設法撬動民間投資。在援藏幹部的引進協調下,眾多“金鳳凰”落戶林芝投資興業,大幅度提高了林芝地區年度財政收入,得到了西藏自治區領導的高度評價,被譽為“西藏招商引資史上的曆史性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