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的關係是魚與水的關係,古往今來人類始終關注著這一問題,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地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伴隨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和人口爆炸性增長,導致資源過度開發,能源需求量激增,使得全球性的資源匱乏,環境遭到汙染,生態失去平衡。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猛增,引發了諸如氣候變暖、江河湖海汙染等諸多環境問題,一些極端事件諸如異常酷熱、寒冷、幹旱、洪澇等災害時有發生。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地球的氣溫不斷上升,氣溫的上升帶給人類的將是部分動植物滅絕、冰川融化等,然後又反過來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科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人類對地球環境影響的研究,進行著地球環境變化的探索。首先是建立和發展由空間遙感和地麵(海麵)觀測站網組成的全球監測係統,其次是形成和發展地球係統和地球係統科學的新概念,接著就是探索地球係統模式的建立,進行全球環境可預測能力的研究,探索和發展新一代環境工程學,組建了以全球環境變化預測為目標的國際研究計劃。
20世紀80年代以來,氣候變化受到國際科學界和大多數國家的高度關注和重視。以衛星遙感技術為主的高技術手段對氣候係統五大圈層的監測更加精細、準確,基於多源資料融合的高質量氣候數據集中應用於氣候業務;多圈層耦合的高分辨率氣候模式成為推進氣候業務發展的核心技術手段,區域氣候模式得到普遍應用,以氣候模式產品解釋應用結合統計技術成為氣候預測的主要手段,基於多模式的氣候異常概率預測逐漸成為國際主流。氣候和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向定量化方向發展,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受到重視,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和風險評估技術逐步成熟;2009年世界氣象組織製定了“全球氣候服務框架”,支持多學科交叉、跨行業合作氣候信息服務。
氣候變化是一個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環境問題,對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中國應從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要性,控製人口增長,提高公眾保護全球氣候的意識,製定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的短、中、長期戰略。作為中國的每一位公民,無論是從全球人類的繁衍,還是從國家民族的興旺繁榮,以及個人和子孫萬代的幸福生活,都應該把維護地球生態平衡、保護地球環境視為己任,高度重視對全球環境質量,自覺愛護人類的家園地球。人類隻有與自然環境達到和諧相處,人類社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