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貪得一時,卻失一世(1 / 1)

很多人對自己使用的東西都有一種修補心理。我們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應該有一個大局的眼光,但是有時候我們常常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

某家報紙曾經刊登過這樣一個事例:一個香港的老板來大陸投資,機器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最好的,生產效率極高。但是有一天突然這個地方發了洪水,雖然經過奮力搶救使大部分機器脫離了險情,但是還是有一台設備沒有搶救出來。洪水退了,為了盡快恢複生產,香港老板就在當地市場上盡快采購了一台中國大陸製造的機器來充當重任。

這台機器質量還過得去,用了一段時間也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但是不久它就原形畢露,各種小毛病開始顯現出來。今天這個螺絲鬆了,明天那個零件壞了,總得不斷修理,這樣常常影響整個生產任務的順利進行。老板想重新買一台進口的新機器,但是進口機器非常貴,再說這台機器也還能用,所以就這麼一天又一天地耗著。但是那個大陸產的機器還是不爭氣,總是出毛病,而且損壞的周期越來越短。到年底一算細賬,就因為這台機器的這些各種小毛病,產量較上年度有明顯的減少,這些損失加上維修費用等,足可以換一台進口機器了。香港老板這才痛下決心,以低廉的價格把這台機器處理掉,從國外購置回一台新機器。

但凡我們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時候,我們都不能有湊合用的心理,應該更換的東西一定要換;該重新購置的東西就重新買,隻有這樣才能提高整個工作的效率。細枝末節上的修修補補,雖然能夠滿足暫時的需求,但是從整個長遠的計劃完成的角度來看,這會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我們日常生活中都要不少這樣的例子,為了節省一些眼前看得見的錢,而寧願去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修補那些應更新淘汰的東西,用明天的收益去做賭注。同樣道理,在做事情和用人上也絕不能有此類的湊合。

修補心理,既影響效率,又影響心情,而且這些薄弱環節總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給你

造成最大的損失!

徐某出身貧寒,下過鄉,務過農,回城後當了一個小廠的出納。因為看見別人“掙大錢”,心理很不平衡,與社會上流行的“吃公款、拿公家、吃吃拿拿不算啥”的錯誤說法產生了共鳴。因此經常“化公為私”地白吃白拿公家的財、物。雖然其行為尚未觸犯刑律,但他自己已經感覺到貪婪心理在膨脹,擔心自己最終滑進貪汙犯罪的深淵。於是,他來到心理門診,請求心理醫生予以矯治。

顯然,徐某的異常心理屬貪婪心理。是由補償心理、攀比心理的內在因素與社會不良思想文化的消極影響相結合,使之產生了貪欲。但因其尚未滑入貪婪的深淵,未觸犯法律,故仍可予以心理矯治,使之恢複正常。

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人生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你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地位、身份上升,就利用手中的職權向社會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雖然誰都會有一定的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任何人的生活都有歡樂也有缺失,不能搞攀比,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其次,指導患者運用心理調適法:①抄錄古今名人諷喻貪婪行為的名言警句,掛於床前案頭,每日朗誦用以自警。醫生鄭重地向他推薦了開國元勳陳毅元帥的《感事書懷七古?手莫伸》以為警示。②運用二十問法。在紙上連續寫下“我喜歡錢”、“我喜歡很多的錢”、“我喜歡自己是個有錢人”、“我喜歡有許多財富”、“我喜歡過有錢的生活”……要求他寫完之後思考一下,看自己對錢是否有過分的欲望,為什麼許多舉動都與謀錢有關。接著往下想,人的生活離不開錢,但這錢應來得正,不能取不義之財;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過度貪婪最終會阻礙自己的發展。然後分析自己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補償、僥幸心理呢,還是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③學會知足常樂,多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並多與不如己者作比較,以求心理安適。

經過半年的心理調適,徐某對物質利益、物質欲望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已能自覺克製貪欲,在行為上逐漸走是了清白之路。

貪婪心理是一種較頑固,且易對患者自身造成損害的異常心理,必須予以高度警惕。

毛病點拔:“貪婪”即貪得無厭,是一種過度膨脹的利己欲。它是一種病態心理,與正常的欲望相比,貪婪沒有滿足的時候,所得愈多,胃口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