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破中國IT企業困局(1 / 1)

試破中國IT企業困局

總編簽字

作者:賀勵

4月,英國《經濟學人》刊發了一篇縱論中國經濟發展走勢的文章:《中國經濟:速度並非一切》,其中有一段文字很耐人尋味,“過去三個季度中,服務業對GDP所做出的貢獻已經超過了製造業,這種情況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還是頭一次……中國正在朝著更現代化的經濟模式轉變,變得更像西方經濟體那樣,把消費者和服務放在更首要的地位。”

以服務和消費者為導向,無疑是最現代也是最經濟、最合理的經濟模式。中國經濟長期以來一直靠投資拉動,低端製造業發展過分,並過度依賴國際經濟的生態環境,最終導致全國範圍的通貨膨脹和產能過剩。此次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服務替代單純生產的產業架構重新求得平衡,將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指出健康路徑。

將IT從製造業變成服務業,從產品的創意、研發、服務模式上貼近消費者,本身就是現代IT業的基本工作方式。產品研發伊始就放到市場上被評判、校驗進而進行改變,更是互聯網產品誕生的最基礎流程。但顯然,以往的工作模式已成為中國IT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障礙。

多年來,以閉門設計製造拉動行業的發展和撬開客戶的錢包,一直都是中國IT企業的掙錢模式,具體表現在:首先,研發與銷售脫節。研發蹲在象牙塔裏悶頭開發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產品,最多隻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普羅大眾的基本需求;其次,銷售無所不用其極地用回扣劈開企業信息服務部門的大門。

中國IT企業渠道端的銷售能力堪稱世界奇觀,但產品購買後的使用率經常在30%以下。如互聯網、雲計算來臨時,這些企業都隻是拿已經販賣多年的線下產品強行套在網絡上跑,再冠以例如SaaS等時髦名詞就萬事大吉,實質上還是靠線下塞錢、喝酒拿單;此外,很多IT企業幾乎沒有互聯網基因,管理者、投資人“殺雞取卵”急不可耐,最不願意遵循的就是互聯網從免費到收費的基礎眼球經濟規律,哪怕免費的時間隻有3年。

一方麵喊出口號:全麵擁抱互聯網、雲計算;另一方麵業績大幅度下滑,上市公司的季報數據非常難看都是不爭的事實。這其中的原因業界人士也已給出了各式各樣的答案。真正以消費者和服務為導向,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號層麵,才能讓中國企業踏上時代前進的步點。

而國際IT企業的表現則大不一樣。且不說在消費級產品中,以往產品開發中過分注重技術性能而忽略用戶體驗的現象已被各個生產廠家擯棄,喬老爺帶來的極致UI體驗和藝術化設計已經成為行業基本生存準則;即便在B2B市場,IBM也在用谘詢、服務開道,充分貼近行業客戶的需求,微軟企業級應用也在加大區域市場的開發力度,而非進行標準化產品售賣;華為也在利用以往的渠道優勢做“雲+管+端”的嚐試,重點提升企業級服務。它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昭告全體客戶:IT已經從神壇上走下來。這一切的轉變都源於互聯網、雲計算時代客戶需求多樣化、個性化、定製化的升級,也可稱為更高意義上的“以客戶為本”。

後PC時代帶給IT行業的革命是現象級的。雲計算、互聯網、移動互聯等全新的技術讓IT提升行業的競爭優勢,同時也徹底變革了IT與工業之間的依存關係。IT不可能脫離消費或工業單獨存在,從產品開始,貼近、擁抱、融合將成為未來成長引擎。

中國的IT精英們,如果不能從產品設計、研發、生產根本上擁抱互聯網、雲計算、移動,被客戶最終拋棄將不會是天方夜譚。

本期推薦:《豆粕 口罩 禽流感》,結合時下最熱門的話題。副標題已經充分詮釋了本文的立意:大數據告訴你H7N9背後的故事。

《阿裏巴巴“淘寶”微博》則告訴你阿裏巴巴收購新浪微博背後,除去強烈的商業目的之外,是否仍隱藏著馬雲赤誠的媒體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