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作家楊照:沒有“主見”的家長更受歡迎(1 / 3)

台灣作家楊照:沒有“主見”的家長更受歡迎

情感

作者:強江海

楊照,本名李明駿,1963年出生。台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時評人、出版人、主持人。發表多部長篇小說、散文隨筆、文化評論、政論時評著作。2012年,他出版《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書中描繪了父女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人生感悟。文字溫暖、感人,受到眾多家長的追捧。記者慕名對他進行采訪,問及其教育女兒的經驗時,楊照搖搖頭笑著說:“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在教育孩子,‘教育’這個詞就好像是在說,我傳達一些東西,要你來接受。可是,很多東西孩子不會接受。”他抿著嘴想了一想,更明確地解釋到:“我不喜歡將‘教育’或者‘引導’這樣的詞用在家長對待孩子身上。我覺得,不是教育孩子,而是陪伴孩子;不是引導孩子,而是察覺孩子是個怎樣的人,給他提供盡可能廣闊的空間,讓他自己去摸索,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對家長來說,越早放下自己的主見,對孩子越好。”

不做任何預設想法

1998年11月12日,楊照的女兒誕生了。初為父母的夫妻倆很是興奮,他們為女兒起名“其叡”。楊照說:“我們為女兒起這樣的名字,一方麵是希望她與眾不同,活出自己的獨特;另一方麵,這個名字比較中性,是因為我們不願意用一個女性化的名字來框住女兒,好像她隻能做女人做的事。我們所想的,就是希望她能有更大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初為人父的楊照信心滿懷,他自信能夠成為一個自由、開明的父親,給女兒最大的寬容和空間。可當他回憶過去,還是不得不承認:“我以為自己是很開放的人,可是腦子裏還是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概念。”

楊照是一位作家,妻子是學文學批評的,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愛好文學的兩口子,相信他們的愛情結晶也會喜歡文學。為了讓孩子從小就被文學熏陶,夫妻倆在家裏安放了好些巨型書架,滿滿當當地擺滿了各類精挑細選的書籍。可是,讓楊照奇怪的是,他好像一次也沒看到女兒主動地翻看過這些書籍。都是大人讓她讀,她才會讀。唯一有一次看到她津津有味讀的書,是從同學那裏借來的漫畫書。

一個下午,楊照看見女兒打著嗬欠在讀一本童話書時,終於忍不住了,他走過來坐在女兒身邊:“其叡,這本書好看嗎?”“唔……沒什麼意思。”女兒撅著嘴心不在焉地說道。楊照拿過書看了一眼書名,有些驚訝:“這本書的故事很精彩啊,你看……”楊照一邊翻著,一邊指點著書裏的內容給女兒講起來。可是女兒根本沒有認真聽,一個人在開小差呢。楊照住了口,可是心裏卻一個問號接著一個問號湧上來,他開始疑惑,難道女兒跟自己預想的不一樣?

“你知道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麼嗎?”楊照笑著說,“就是她完全不是你預期的那個樣子。你知道我女兒最不喜歡做的事是什麼嗎?就是寫作啊!”

其叡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一進家門她就把書包往椅子上一丟,對著楊照喊道:“老爸,我們今天寫作文了,題目是《生活中最快樂的三件事》,你知道我想到了什麼事嗎?”還沒等楊照開口,其叡就迫不及待地控訴起來:“我一下就想到生活中最痛苦的三件事了!其中一件就是,”女兒擺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將聲音提高了八度,“我最討厭人家一看到我就問:‘你爸不是楊照嗎?為什麼你不會寫作?!’”楊照和妻子對望片刻,不禁捧腹大笑。

對於楊照來說,寫作和閱讀是他表達自己和感受世界的重要方式,文字一直能帶給他無與倫比的快樂和成就感。可是,女兒卻感受不到這份快樂,這是為什麼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女兒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啊!她是那麼獨特的生命,這不正是我們一開始希望的樣子嗎?希望她特別、與眾不同。楊照想到這一點時,突然釋然了。當他終於放下自己的主見,對女兒的未來老老實實地說一聲“我不知道”時,他突然有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他開始好奇,好奇女兒將來的人生,這讓他充滿了前所未有的興奮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