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忍讓是處理好婆媳關係的良方(1 / 1)

婆媳關係是中國千百年來最令人煩惱的“老大難”問題,生活中,婆媳問題也是人們常常議論的話題。婆婆和媳婦之間似乎總有一條固定不變的微妙公式,使無數的中國家庭一代代重複走進同樣的“怪圈”。

有心理專家認為,在影響婚姻幸福及家庭和睦的諸多因素裏,婆媳關係成為僅次於婚外戀的破壞夫妻感情的“殺手”。還有人將婆媳關係戲稱為影響婚姻質量的“惡性腫瘤”,是導致家庭內戰的一大誘因。可見,從某種程度上看,處理好婆媳關係,就等於有了一個幸福的婚姻和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康老師是一位大學教授,無論是在單位,還是在鄰裏,與人們相處得都不錯,唯獨與兒媳婦合不來。退休在家後,與媳婦住一處,更是格格不入。兒媳婦在外工作積極,人際關係也不錯,常被評為先進。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卻常常吵得不可開交,婆婆說兒媳不孝順,不關心自己的兒子,媳婦說婆婆太嘮叨,管得太寬,互相看不順眼,誰也不肯讓步。讓家裏人都頭疼不已。

生活中,這樣的婆媳還真不少,與周圍人的關係都不錯,可是雙方一碰頭,就如“針尖對麥芒”,一個小小的導火索就能引發一場大爆炸。

其實,很多時候,細想下來,婆媳之間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無非都是一些生活小事,都是一些細節問題。之所以會把這些小問題無限放大,甚至上升到影響婚姻關係、家庭和睦的高度,主要還是因為兩代人之間多了幾分計較,少了幾分寬容和忍讓。

楊曉麗與丈夫結婚4年了,與婆婆的關係一直很好,在談及與婆婆的相處的經驗時,楊曉麗說:“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多尊重婆婆,體諒婆婆的辛苦,多一點耐心和忍讓。”

楊曉麗的婆婆是個精明能幹、吃苦耐勞的女人。她文化程度不高,但料理家務卻是一把好手。可是,楊曉麗對家務卻一竅不通,對此,婆婆深感失望,話裏話外都是對她的不滿。對於婆婆的批評和嘮叨,楊曉麗也感到委屈。但是,她也意識到,在家裏,自己不是一個新聞記者,而是做媳婦。她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向婆婆檢討了自己的不足,並對婆婆的辛苦表示了感謝,更重要的是,她主動下廚房向婆婆學習炒菜。

楊曉麗的誇獎和表現讓婆婆很高興,手把手傳授她做飯的經驗。慢慢地,楊曉麗的廚藝大有長進,婆媳之間的關係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婆婆的性格有些暴躁,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每當這時,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楊曉麗都會耐著性子傾聽,讓婆婆盡情地發泄,還會想辦法逗婆婆開心。“人心都是肉長的”,時間長了,婆婆也能感受到兒媳婦的貼心,和媳婦越來越親,逢人就誇:“我這個兒媳婦,真是沒說的!”

婆婆和媳婦來自兩個不同成長背景的家庭,成長在不同的時代背景,肯定有著諸多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為人處世方法。婆婆的年齡大了,要想改變過去的性格習慣,比起媳婦來,要困難得多。有句話說得好:“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情的地方。”與婆婆的相處更是如此。婆媳之間一旦發生摩擦,不管孰是孰非,做媳婦的都要學會忍讓,多給婆婆一些包容,萬不可針鋒相對。如果婆婆說的是對的,就要虛心接受,並安撫婆婆的情緒;如果婆婆說的不對,可以等婆婆心平氣和了,再和她探討矛盾的起因,並尋找解決的方法。這樣一來,給足了婆婆麵子,你在婆婆眼中也會成為一個識大體的好媳婦。

與婆婆相處,還要多一些“順”和“哄”,少一些“頂”。有人曾說:“老人的心與兒童的心一樣,很脆弱,很需要保護。”隨著婆婆年紀的增大,她會表現出一些與兒童相似的心性,喜歡被人哄,被人寵。因此,在一些不涉及原則性的問題上,不妨多順著婆婆,哄著點,老人心裏樂了,對你自然也就寬容了,挑剔少了,關係自然也就融洽了。

當然,做婆婆的也不要總是在媳婦麵前擺架子,少給兒媳一些嘮叨,要看到兒媳的長處,多尊重兒媳的意見。婆婆不要過多地幹涉兒子和兒媳的生活,要留給小輩私人的空間。

婆媳之間偶爾發生一點不愉快的事是在所難免的,俗話說:“婆媳和,家庭睦。”婆媳相處時,要多一點忍讓,多從對方的角度去想一想,及時地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那些不愉快就會變成生活的調料,而不是家庭和睦的絆腳石,一家人也就能相親相愛,溫馨和睦了。

忍小謀大的智慧

婆媳之間,難免會發生一些不協調的事情,這時就更需要雙方相互忍讓和諒解。媳婦要忍住自己的委屈,多體諒婆婆,多順著婆婆;婆婆要忍住自己的嘮叨,少給媳婦一些挑剔,多給媳婦幾分寬容。隻有雙方彼此尊重,互相配合,才能換來溫馨和諧的婆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