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6月6日托馬斯·曼生於留培克的自由市,為參議員托馬斯·約翰·海英利希·曼文次子。
1891年父親去世(1840年生)。約翰·齊格孟·曼商行結束。
1893年任《藝術、文學與哲學月刊》、《春濤》編委。完成留培克中學學業,移居慕尼黑。
1894年任一家火險公司見習生。第一篇作品《墮境》。
1895年——1896年求學慕尼黑工技學院。投稿兄長海英利希(1871年生)主編之刊物《二十世紀》。
1896年——1898年與海英利希至意大利:羅馬與帕勒斯特裏納。著手《布登勃洛克一家》。
1898年——1899年加入著名慕尼黑諷刺刊物“單純”編輯部。1898年出版第一部小說集《小博利德曼先生》。
1900年兵役。
1901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
1903年一本六篇小說集《崔斯坦》出版,包含中篇小說《托尼歐·克羅格》,短篇小說《神童》;刊出。
1905年娶卡蒂亞。年終,女伊莉佳生。
1906年劇本《佛羅倫斯城》,子克勞斯生。
1909年中篇小說《皇家陛下》出版,在慕尼黑附近的托爾茲置別墅。
1910年著手《費利克·克魯爾的自白》,女莫尼佳生,妹卡拉自殺。
1911年威尼斯之行。《費利克·克魯爾》輟筆。
1912年《魂斷威尼斯》出版。訪達屋斯,著手《魔山》。
1914年移住慕尼黑新居。
1915年論文《腓特烈和大同盟》完稿,《魔山》中斷。
1918年論文《一個政治圈外人的深思》完稿,女伊莉拉白生,重拾《魔山》。
1919年《某人及其犬》,《幼童之歌》,子戈羅生,獲贈波昂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22年《費利克·克魯爾的自白》初篇,演說《論德意誌共和國》,《歌德與托爾斯泰》。
1923年母裘麗亞歿(1851年生)。
1924年出版《魔山》。
1926年諷刺小說《往日的顛頓與災厄》完稿,著手《約瑟夫兄弟》四部曲。
1927年妹裘利亞自殺。
192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論文《佛洛伊德在現代思想史的地位》完稿。
1930年小說《馬裏歐興魔術師》出版,演說《訴諸理性》。旅行埃及與巴勒斯坦,論文《生平略述》完稿。
1932年歌德年演說。論文《歌德的文人曆程》與《以歌德為布爾喬亞時代之代表》完稿。
1933年《約瑟夫兄弟:雅各的故事》出版,赴法國、瑞士、蘇黎世,一直居至1938年。
1934年《約瑟夫兄弟:青年約瑟夫》出版,首次赴美國。
1936年《約瑟夫兄弟:約瑟夫在埃及》出版,希特勒政府褫奪他德國公民權,成為捷克公民,波昂大學撤回榮譽博士學位。論文《佛洛伊德與未來》,結集《三十年故事》。
1938年移往美國,任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論文《浮士德》。
1939年《綠蒂在威瑪》(又名《所愛重返》)。
1940年移居加利福尼亞。
1941年築居於太平洋帕利塞德,居至1952。論文《維持》。
1942年對德國作政治廣播。國會圖書館德國文學顧問。
1943年《約瑟夫兄弟:約瑟夫家主》。
1944年《法典》,獲美國公民權。
1945年進一步對德廣播。
1947年《浮士德博士》出版,戰後首途歐洲,《三十年文錄》結集,論文《由當代大事觀照尼采哲學》。
1949年《浮士德博士的來源》。子克勞斯自殺。返德國領“歌德獎”。赴東德威瑪再受歌德獎。
1950年兄海英利希去世。
1951年《神聖的罪人》。重拾《費利克·克魯爾的自白》。
1952年重返歐洲,決定居住瑞士,這年起,年年訪問德國。
1953年《黑天鵝》。
1954年《費利克·克魯爾的自白》第一部《騙子費利克·克魯爾的回憶錄》出版,論文《契訶夫》。
1955年論席勒,在席勒一百五十周年紀念發展演說,8月12日逝於蘇黎世醫院。